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

发布时间:2024-12-18 08:18:20被阅览数:30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朱翠明

  摘要:在梳理国内档案界对红色档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史料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揭示了红色档案在真实记录井冈山革命斗争历程、反映革命领袖思想发展脉络、体现井冈山精神形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编研出版、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创新数字化传播途径等开发利用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时代意义,为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研究党史和军史提供丰富的档案史料支撑。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档案;历史价值;档案保护;开发利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1927年至1929年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点燃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希望。井冈山时期形成的红色档案,真实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历程和理论创新,是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探寻革命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为揭示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化党史军史研究,亟须加强对档案的保护和利用。为此,本文拟从历史学、档案学视角出发,系统揭示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史料价值,分析当前档案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档案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提供坚实的档案史料支撑。

  1  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历史价值解析

  1.1  真实记录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

  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档案是记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斗争历程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一时期的档案包括党组织的会议记录、决议文件,革命根据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革命领导人的书信、电报等,真实再现了井冈山斗争的历程。从1927年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到1929年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短短两年间,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创建、巩固、拓展直至撤离的过程。档案史料翔实记录了井冈山斗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工农武装奋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事迹。这为研究井冈山斗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历史依据。同时,档案资料的特殊性、唯一性更彰显出本身的价值。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方案形成等细节,唯有通过档案史料才能了解。

  1.2  翔实见证革命领袖思想理论的发展脉络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所形成的档案资料不仅包括共产党和红军内部的报纸、文件、公告、信函等,而且包含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例如,毛泽东在此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集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中所反映的革命家的理论思考和思想升华过程,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寻革命规律的重要史料,对于深化党史、军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深入发掘档案中蕴含的思想理论资源,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加深对早期革命领导人探索革命道路艰辛历程的认识。

  1.3  集中反映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与丰富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档案鲜明体现了井冈山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集中反映了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英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彰显了党和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诸多法律法规、决议条文,例如《井冈山土地法》《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等,体现了党对根据地政权建设、民主建设的探索,反映了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

  2  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保护现状评估

  2.1  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收集整理现状

  当前,相关档案馆、革命纪念馆等单位都高度重视井冈山时期档案的征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档案收集力度。通过深入革命老区、走访革命后代等方式,征集到一批重要的红色档案资料。同时,通过与军队、地方党史部门的合作,获取了部分分散存储的档案线索。在档案整理方面,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档案著录规则,对档案的形式特征、内容特征等开展细致的考证和著录工作,编制了门类清晰、检索便捷的档案目录,为档案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2]。但出于历史原因,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分散问题仍较为严重,一些重要的档案下落不明,有的档案存在内容不完整、系列不连贯的问题。因此,档案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针对散存于各地的红色档案,需要进一步加强清查登记,摸清家底。对于那些存在严重破损、字迹褪色等情况的档案,需及时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减少档案信息的损失。

  2.2  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保管状况分析

  目前,收藏单位围绕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档案,普遍建立了制度完善、设施先进的档案库房,配备了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盗、防光防尘等方面的设施设备,为档案的安全保管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库房管理方面,坚持做到专人负责、持证上岗,严把档案出入库关,定期开展档案普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明确档案保管责任制的同时,注重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保管水平。许多单位还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在确保实体档案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异地备份保存,有力提升了档案的灾难应对和安全保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保管过程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基层单位受场地、经费等条件限制,档案库房的硬件设施仍不够完备,未建立严格的档案出入库审批制度。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化进程相对滞后。此外,档案保管过程中对档案开放鉴定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部分档案的开放条件、审核流程不够明晰。

  2.3  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保护的风险评估

  当前,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保护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首先,纸质档案本身的脆弱性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历经几十年,纸张已出现严重的酸化、脆裂等,部分档案油墨褪色、文字难以辨识,亟须采取修复措施。但专业修复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其次,档案保存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是一大风险因素。虽然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库房环境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一些基层档案室受场地限制,温湿度反复无常,严重威胁档案的长期安全。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也时刻考验着档案工作人员的抢险应对能力。再次,还需警惕档案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带来的管理风险,如档案外借审批把关不严、档案维护条件失察等,极易造成档案散失、毁损。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也面临技术迭代、存储失效等风险。因此,需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提升灾害防治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高修复鉴定水平;夯实管理责任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加快数字化进程,做好数字归档与迁移工作。

  3  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

  3.1  深化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编研出版工作

  深化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编研出版工作,是充分彰显档案历史价值、服务学术研究的重要举措。各档案馆应以“编、研、用”一体化理念为指引,着力加强对馆藏档案的整理编目、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要高度重视档案的科学分类和目录编制,在尊重档案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档案进行全面的整理和著录,深度挖掘档案价值,编印门类清晰、条目翔实的档案目录和提要[3]。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档案的系统研究,组织专门力量,围绕档案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档案,开展专题性研究。鼓励档案工作者与专业学者展开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增加档案大数据分析、数字人文研究等新兴研究方法在红色档案研究中的运用,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度。同时,注重加强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高质量档案文献的整理出版。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术期刊、学术平台,面向社会发布档案史料和研究成果,筹划多样化、系列化的档案文献出版计划,使档案信息资源得以更广泛地服务于学术研究。要创新编研思路,发掘档案中蕴含的独特史料价值,推出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革命历史人物的档案专题汇编,以及全面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历程的系列档案文献。通过编研出版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档案,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奋斗历程和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术界挖掘和阐释井冈山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3.2  拓展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红色档案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育人价值,主动拓展档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渠道。依托红色档案资源优势,引导青少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从红色档案中选取感人事迹、先进典型,生动展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革命情怀。运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制作内容鲜活、时代感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微视频、微电影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建设数字档案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体验服务,激发广大青少年探究红色历史的热情。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依托红色档案举办主题展览、专题讲座,开展情境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鼓励青少年走进档案馆,零距离接触红色档案,感悟井冈山精神的力量。注重教育评估,建立健全档案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跟踪评估档案宣传教育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拓展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用,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操,赓续红色血脉。

  3.3  创新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数字化传播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推进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数字化传播,是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提升档案社会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红色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档案数字化,科学制定数字化规划,统筹兼顾数字化标准规范、技术路线选择、信息安全保障等,分类、分批推进红色档案的扫描、建库、上线工作。强化红色档案数据库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集存储、管理、检索、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档案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注重发挥数字档案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体现井冈山革命历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专题网站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信息服务[4]。同时,创新红色档案的数字化展示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数字档案展览,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再现井冈山革命历史场景,生动传播井冈山精神。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体现红色档案元素的图文、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通过新媒体矩阵传播,提升红色档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红色档案“活起来”“火起来”。此外,注重利用数字人文、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深度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创新,推动红色档案数字人文研究迈上新台阶[5]。通过创新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数字化传播途径,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让井冈山精神薪火相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奋进力量。

  参考文献

  [1]石莹.面向红色教育的区域性特色专题档案开发研究[J].山西档案,2024(3):58-61.

  [2]方雯灿,刘越男.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基于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的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4(3):45-53.

  [3]温雪秋.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档案,2024(6):58-60.

  [4]郑慧,刘心怡,杨秀翠.广西红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1(5):110-117.

  [5]梁文超.数字人文视域下湘鄂赣红色档案在线知识服务创新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6):85-92.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L22BSZ058)。

  【作者简介】朱翠明(1985—),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大连海事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