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课程资源化与育人功能拓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7 08:59:29被阅览数:24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萌

  摘要:在分析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价值的基础上,从课程转化和育人功能拓展两个维度探讨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路径。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档案资源开发系列通识课程,发掘档案资源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利用档案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开通在线课程平台等途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课程转化。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拓展档案资源在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发挥档案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校际档案资源共享合作育人等举措,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档案管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化;育人功能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高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育人价值,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不仅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色,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学修德、爱国奉献的价值理念,既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又有宝贵的学术研究意义。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对本校所存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还不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相对有限。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这些档案资源,推进其课程资源化和育人功能拓展,已经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课题[1]。这不仅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关乎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责任担当。因此,本文拟在梳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从课程转化与育人功能拓展两个维度,系统探讨其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这对于提高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育人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价值分析

  1.1  文化传承视角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价值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这些档案资料真实记录和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2]。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可以加深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价值观念多样变迁的复杂局面,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立场、把握前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也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深入挖掘、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高校所存的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料,既有古代经典文献、名人手稿等珍贵史料,也有近现代革命文化资料、校史资料等,内容丰富,时代跨度大。通过进一步研究阐发、创新利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大学生,以高校视角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提供助力。

  1.2  育人功能视角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价值

  从育人功能的视角来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3]。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民族精神等,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名人档案、师生事迹档案等,彰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生动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对于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4]。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和发掘本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育人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创新载体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1.3  学术研究视角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价值

  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可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撑和素材来源。这些档案资料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是开展相关领域研究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5]。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整理、考释、研究,有助于学者们厘清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脉络,开拓新的研究视野,推动学科发展。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的高校档案资源,更是一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课程转化路径

  2.1  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发系列通识课程

  高校应当充分整合和利用本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系统开发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可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代表性档案资料,开发“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导读”“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革命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课程形式可灵活多样,既可采用专题讲座、经典导读等理论授课形式,也可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考察、情境再现等实践教学形式,还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包,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注重将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依托本学科特点,开发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2.2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创新专业课程教学

  高校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将档案资源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在文史哲等相关专业,可利用名人手稿、文学作品底稿等档案资料,开设“文献解读与文化研究”等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在研读、赏析原始档案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在艺术设计、非遗传承等专业,可利用字画、服饰等实物档案,开展传统工艺体验、文化考察采风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在教育学等专业,可利用学校沿革档案,增设校史校情教育课程,让学生感悟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和育人风范。各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学科领域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2.3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高校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应注重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促进知行合一。可依托高校档案馆、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平台,举办主题展览、经典诵读、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传统文化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直观、鲜活的体验,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例如,围绕重要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举办档案文献展,通过历史档案再现峥嵘岁月、重温红色记忆。围绕传统节日习俗,举办非遗技艺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传统工艺的魅力。围绕优秀典籍,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2.4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构建在线课程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注重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可将实体档案转化为数字资源,突破档案利用的时空限制,为更多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要注重数字档案资源的系统开发,制定档案数字化规划,统筹考虑档案资源的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选取契合育人目标的优秀档案资料,采用视频、动画、虚拟展厅等新颖形式呈现档案内容,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档案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集成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设系列在线课程。通过组织名师讲座、专题研讨、在线社区等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扩大课程辐射面,让更多学生受益。要鼓励教师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网络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构建在线课程平台,也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平台。

  3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拓展路径

  3.1  拓展档案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深入挖掘档案资料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将其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注重将档案资源与思政理论教学相结合,开发基于档案的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角色扮演等参与式学习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深入发掘档案资源的思政元素,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2  发挥档案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部门要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主动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大局的意识,将档案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主动服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要注重发挥档案部门在凝练学校文化特色、提炼学校育人理念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深入挖掘本校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育人元素和当代价值,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历史依据和精神滋养。要主动加强与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学校政策支持,统筹利用档案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场馆优势,打造集教学、实践、展示于一体的特色育人平台。要创新工作方式,精心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展览,开展档案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系列活动,通过情境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生动展现档案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参观体验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3  加强校际档案资源共享合作育人

  面对分散存储、条块分割的高校档案资源现状,要注重加强校际间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建立健全跨校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充分发挥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等已有平台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成员单位之间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常态化的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分享资源共享、合作育人的经验做法。要注重发挥不同高校的档案资源优势,建立校际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优质档案资源的交换互鉴,实现资源互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联合推出系列在线开放课程,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课程资源;联合举办主题档案展、学术研讨会等,扩大交流辐射面。要创新校际合作模式,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跨校联合教学、联合育人。支持不同学校的师生依托彼此的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展比较研究、交叉创新,开拓研究视野,催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鼓励不同高校教师组建课程团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联合开发网络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扩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

  参考文献

  [1]郭文平,迪昕.近十年我国高校档案研究的特征分布与热点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9(2):25-30.

  [2]朋礼青.基于数字赋能的高校红色档案文化传承研究:价值、机制及路径创新[J].山西档案,2023(1):100-106.

  [3]崔清.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的教育功能拓展与服务创新研究[J].山西档案,2024(6):44-46.

  [4]杜勇.论高校名师档案内在价值的有效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95-96.

  [5]金炯.面向数字学术的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3(4):168-171,186.

  【基金项目】重庆市2021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普通教育学》项目(项目编号:2022-3-130);重庆市2022年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29)。

  【作者简介】王萌(1982—),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师范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