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9 08:06:52被阅览数:34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丽环 马伏秋
摘要: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对于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标识、激活历史记忆以及提升旅游体验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能为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有力支持,还能将档案文献遗产的丰富内容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由此实现资源的增值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城市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也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文献遗产;旅游城市;文旅融合;智能管理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重新定义了人文学科的边界与内涵。它不仅强调信息技术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更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挖掘和重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层次价值。这一趋势与当前旅游产业对文化内涵的日益重视不谋而合,特别是在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档案文献遗产作为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拓展旅游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城市文化标识构建、历史记忆激活以及旅游体验提升的关键因素。
1 数字人文与档案文献遗产概述
1.1 数字人文的理论与实践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根植于人文学科与信息科学的交汇点,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深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理解与研究。该领域强调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呈现,以及对人文知识的数字化重构。随着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得以迅速壮大,并在学术界和公众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中,数字人文涵盖了许多具体的应用领域,如文本挖掘、图像识别、数字地图及网络分析等。其中,文本挖掘是一种借助计算机算法,深入分析大量文本数据,揭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的技术,它为文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地图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历史文献与地图数据相结合,以三维、动态的形式直观展示历史变迁的轨迹。而网络分析则广泛应用于社会网络、学术网络的研究中,旨在揭示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近年来,数字人文在档案管理与利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建立档案的数字索引系统,实现了档案的远程访问,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可用性和可发现性。同时,数字技术还使得档案的整理与展示方式更为生动,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探索历史档案,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此外,数字人文还推动了档案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通过开放数据平台,鼓励公众参与,能够提升档案的社会影响力。
数字人文还为档案文献遗产赋能旅游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通过深入理解数字人文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地规划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充分挖掘其在提升旅游体验、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潜力,从而有力推动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数字人文视域下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的宝贵资源亟须得到妥善的保管,同时还需将创新的手段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不仅包括物理层面的保存,更涉及对其内容的整理、解读与活化,旨在确保其历史价值不受损的情况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应当注重档案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包括对档案内容的学术研究,从中提炼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例如,利用档案中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素材,可以打造独特的旅游线路与互动体验活动,如历史场景重现、角色扮演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此外,通过与旅游开发商、学者、艺术家的合作,档案文献遗产可以转化为展览、戏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旅游体验的内容与层次。
开放共享档案文献遗产能有效提升其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公众讲座、建立开放数据平台,鼓励学者、公众广泛参与档案资料的研究与传播,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使档案资源在教育、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传承,还能激发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政策支持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科学的保护方法、创新的开发模式,实现档案文献遗产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使其在推动旅游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为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经济效益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 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及典型案例
2.1 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研究现状
通过对已有数字人文、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和旅游城市发展等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认为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对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丰富和提升旅游体验、助推旅游城市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郑小平[1]通过郑州园博会的案例,探讨了档案资源是如何通过文创IP产品的开发来实现文旅融合的,体现出档案资源在塑造城市品牌和提升旅游体验中的独特价值。朱彤等[2]强调了红色档案在旅游城市发展中的价值。他们指出,强化叙事思维的建构,如通过“红色档案+微传播”“红色档案+网络直播”“红色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等多元手段,可以增强红色档案的互动性并实现全息化传播,从而吸引不同受众,同时深化红色记忆的构建与传承。这为旅游城市提供了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提升旅游体验的机会,巩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其旅游吸引力。刘琴[3]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揭示了数字技术在资源采集、加工、展示及文旅融合中的关键作用。尚新丽等[4]提出,利用GIS、VR、AR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体验,显示了数字人文在传播和体验创新上的巨大潜力。
2.2 旅游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城市发展的实践案例
国内外有不少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助力旅游城市发展的成功实践案例。
法国巴黎。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巴黎市档案局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共同开发了名为“巴黎记忆”的数字档案平台,旨在为公众提供在线访问巴黎历史文献的渠道。此外,巴黎市还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了多项关于巴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研究项目,为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北京市。北京市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工程”通过发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国内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城市发展的典范。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杭州市档案馆不仅与当地高校合作,深入开展了多项关于杭州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研究项目,为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还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了“杭州迹忆”微信公众号,拓宽了公众获取杭州历史文献的渠道。
除此之外,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档案馆通过梳理馆藏档案中与革命遗址和文物古迹相关的地图、文书、史志等档案资料,举办档案文化展览,“让参观者在细品文化展览的同时,感受乡村的发展变迁”。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秀洲区档案馆还通过档案工作资政育人,充分挖掘红色馆藏资源,成功创建了生态红色旅游品牌,成为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活化档案资源的典型案例[5]。再如,陕西省延安市借助数字化技术把红色文化搬上舞台,把红色革命景区放进手机,利用720°全景VR、AR、3D 等体验方式,丰富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和内容。
3 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在旅游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从上述研究和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将档案文献遗产的丰富内容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增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品牌效应,促进旅游城市的个性化发展,推动旅游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提升旅游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其发展赋能。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在旅游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 提升旅游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是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文化艺术等。同时,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力度,是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的关键。其中,档案文献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入挖掘与利用,可以举办文化活动、展示文化作品、开展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以此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文化软实力。
3.2 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旅游产品是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手段之一。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种类繁多上,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度假旅游等多种类型。这种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进而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增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为了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需要加强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工作,而旅游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渠道之一便是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开发。
3.3 提高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提高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如完善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拓展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此外,加强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是提升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这包括积极推广旅游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并传播其历史文化、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途径往往与档案文献遗产中蕴含的文化资源紧密相连,通过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一步丰富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吸引力和知名度。
3.4 促进旅游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旅游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互补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以及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以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战略空间布局来构建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巨型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包含了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覆盖了河、岸、城,综合了物质、精神、制度3种遗产类型。正是由于沿途各城市对档案文献中记载的大运河相关资料进行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共享,才形成了完整的大运河文化体系,并催生出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大运河遗址公园、大运河文旅融合景点景区、大运河数字展示中心、大运河研学基地等一系列旅游产品。这些举措使大运河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和具有世界性地位的中国文化标识。
4 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字人文的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推动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为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实现档案文献遗产与旅游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数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键因素。
首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水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档案文献实现数字化,这使得档案文献的保存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档案文献的数字化水平,有效保护档案文献遗产,防止其遭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风险。
其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挖掘和利用。通过加强对档案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为旅游城市提供更加丰富、全面、便捷的档案文献遗产信息,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可以促进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
再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促进旅游城市的发展。旅游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质的服务,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则为旅游城市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完善的旅游信息平台,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各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也推动了旅游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旅游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4.2 推动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转型
推动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提升利用效率、降低保护成本、扩大传播范围、促进文化传承等方式,数字化转型不仅增强了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还促进了旅游城市的繁荣发展。
首先,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其利用效率。传统纸质档案文献遗产的查阅、复制和传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如耗时较长、地点固定等。而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这些档案文献遗产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查阅、在线复制和移动阅读等,极大地提升了利用效率。
其次,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了保护成本。传统纸质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成本较高,涉及防潮、防虫、防火等多个方面,且一旦损坏,修复难度极大。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使得备份、修复、复制等工作变得简单快捷,从而显著降低了保护成本。
再次,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传统纸质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播范围受地域、时间等限制,而数字化后的档案文献遗产则能够跨越这些障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
最后,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有力促进了旅游城市的文化传承。旅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档案文献遗产正是记录和传承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览等数字化手段,游客可以在旅游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档案文献遗产的魅力,从而促进旅游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4.3 构建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服务平台
旅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利用。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高效地赋能旅游城市的发展。通过构建这一平台,可以实现旅游城市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旅游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建设过程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开放性原则。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服务平台应面向公众开放,提供免费的在线浏览与检索功能,并合理设置下载权限,以满足公众对旅游城市文化资源的学习、研究和利用的需求。
完整性原则。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服务平台需收集和整理与旅游城市相关的各类档案文献,包括历史文献、文化遗产记录、旅游资源介绍等,确保平台内容全面、系统,能够真实反映旅游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脉络。
可扩展性原则。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服务平台需要具备可扩展性,即能够随旅游城市的发展和需求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互动性原则。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服务平台需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和评论机制,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及时收集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平台服务。
4.4 打造数字人文旅游产品与服务
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数字人文旅游产品与服务焕发新生。利用VR、AR等先进技术,将其转化为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可以极大丰富游客的文化之旅。数字人文旅游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播,还增强了旅游城市的吸引力,让游客在旅游中领略历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数字人文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是数字档案文献遗产利用的重要方向。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档案文献遗产可以被转化为各类数字旅游产品,如数字展览、互动地图、虚拟导览等。这些数字旅游产品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还能有效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播,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此外,数字旅游产品还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了旅游成本,提高了旅游效率,使得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广。
其次,数字人文旅游服务是数字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重要目标。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旅游服务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同时,利用VR、AR、3D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将档案文献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历史现场,享受更加丰富、真实的旅游体验。
值得强调的是,在开发数字档案文献遗产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与破坏。同时,还应合理规划,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5 优化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资源配置
档案文献遗产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优化旅游城市数字档案文献资源配置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这一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构建完善的数字档案文献资源库是基础,需整合并分类旅游城市中的全部数字档案文献,以便游客查阅与利用。
其次,深度挖掘和分析数字档案文献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至关重要。通过对数字档案文献的分类,以及主题和内容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为旅游城市增添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资源。
再次,强化数字档案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是保障其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的关键。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数字档案文献的安全、完整与及时更新,以维护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最后,积极推广和利用数字档案文献,提升其社会与旅游价值。利用数字展览、数字阅读、数字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并受益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4.6 争取政策支持
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为旅游城市的发展赋能,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政策支持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强化对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出台针对性政策,积极鼓励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参与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具体措施可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技术引导等,旨在为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目标和路径。政府部门应牵头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制定符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的数字人文档案文献遗产开发方案,为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其注入新的动力。
再次,鼓励旅游企业与档案文献遗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项目共建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共同推动数字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提升旅游从业者的数字素养。通过系统培训、定期考核等方式,增强旅游从业者对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为旅游城市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5 结语
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与旅游城市发展的融合,是一个富有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通过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档案资源,为旅游产品创新设计、旅游叙事构建、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档案文献遗产不仅能增强旅游体验的深度,还在塑造城市文化标识、唤醒历史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数据、VR、AR等数字技术,为档案的智能化管理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得这些原本是静态的历史记忆以动态、生动的方式呈现,为旅游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档案遗产文献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其面临着技术更新、版权保护、公众参与度提升等多方面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积极寻求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此外,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鲜明主题和系列化的旅游产品。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保持与游客的良性互动,让更多的人在旅行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体验文化的深度,从而实现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共生,推动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小平.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档案文创IP产品开发赋能模式探讨:以郑州园博会为例[J].档案管理, 2023(5):110-112.
[2]朱彤,王兴广,陈贺琪.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3(3):112-118.
[3]刘琴.数字赋能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机理及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4]尚新丽,张丽玟,彭登辉. 破壁与赋能:数字人文视域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多维共振[J]. 档案管理, 2022(4):5-8.
[5]陈燕萍.共同富裕视域下档案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浙江档案,2022(10):56-59.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财政资金支持部分)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项目编号:202302B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档案学的价值阐释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CTQ001)。
【作者简介】李丽环(198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燕山大学档案馆(校史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开发利用、档案收集鉴定、档案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