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6 08:27:57被阅览数:33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青

  摘要: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加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传承理念、拓展合作交流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工作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档案化;档案保护;档案传承;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的重要体现,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和修复,“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1]。这为新时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濒临消亡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抢救和保护,一些散存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也面临流失的风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和传承机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都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系统收集、整理、保管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档案,有助于真实、完整、准确地记录其历史风貌和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广泛利用档案资源,可以不断赋予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

  本文拟围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先阐述档案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要性,再分析当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1.1   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与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记录和保存各民族的文化瑰宝,为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档案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收集、整理、保管和研究相关档案,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另一方面,利用档案资源开展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能够增进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培育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1.3   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助推当地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作用。档案化保护可以挖掘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利用档案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能够有效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1.4   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互鉴已成为时代主题。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加强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档案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共享,能够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2.1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保护传承缺乏制度保障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但仍比较缺乏针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专门性、系统性法律规定。现行的政策法规大多侧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和规范相对笼统,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不强。这导致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明确的制度依据和标准规范,各地区在实践中往往按照各自的理解开展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2.2   保护传承意识淡薄,社会参与度有待提高

  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响,一些民族地区的社会公众,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对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保护意识薄弱[2]。部分民族地区的基层政府和文化部门也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难以成为一项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

  2.3   专门机构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目前,专门从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机构较少,现有档案、文化等部门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不足,难以满足当下的工作需要。同时,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保护传承人才十分匮乏[3]。现有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专业背景单一,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相关档案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也有待健全,这也成为制约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

  2.4   档案资源建设不足,管理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民族地区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对象和内容。但由于欠发达地区存在经济落后、传承人老龄化等现实问题,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未及时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护。已征集入库的档案在科学分类、规范著录、数字化转化等方面也仍有不足,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由于档案公开、编研、展览等方式的运用不够充分,因此大量弥足珍贵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尚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5   传承方式单一,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传承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档案的收集保管和馆藏利用为主,缺乏生动活泼的传播手段和形式。一些先进的传承理念和方法,如数字化展示、在线教育、虚拟体验等仍未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档案部门与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行业的联系互动不够紧密,档案资源的转化和创新性开发力度不足,传承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这些现实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的充分释放和创造性转化,也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活力。

  3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制度建设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保障。应加快构建内容完备、结构合理、配套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确立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和评价标准。一方面,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档案保护传承条例或办法,对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另一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项目规划、经费投入、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为档案化保护与传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考核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策的刚性约束力。

  3.2   普及保护传承理念,提升全民参与意识

  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大力弘扬“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广泛宣传档案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文化教育、社会组织等相关机构的宣传引导功能,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保护传承意识;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完善志愿服务、捐赠奖励等制度,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

  3.3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专门机构和人才队伍

  应进一步理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制,构建上下贯通、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档案、文化、民族事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编制,给予工作经费支持,专门负责档案资源的收集、保管、编研和利用等具体工作;大力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在职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档案又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档案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

  3.4   丰富档案资源,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资源是开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和依托。应进一步拓宽档案征集渠道,创新征集方式,采取购买、接受捐赠、委托保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民间档案的征集力度,以此充实档案资源总量;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延长档案寿命;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档案管理模式,借鉴、消化国内外先进经验,改进完善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业务流程,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4];建立健全开放获取和共享利用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档案公开,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3.5   拓宽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

  传承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通过设置展览、临时展览、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扩大档案的展示传播效应;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档案资源为依托,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创产品[5],增强档案传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主动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新媒体平台,利用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传播档案知识,讲好档案故事;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档案文化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3.6   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互鉴与共享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区域间、部门间、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应搭建档案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业务培训、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档案领域的互访互鉴,讲好中国档案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支持与国际组织开展档案合作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传承的国际化水平。

  4  结语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疆域中,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更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正是对这些文化瑰宝最有效的守护方式。建立完善的档案体系,能够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系统的记录与保存,为后人留下丰富且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档案化保护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尊重,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守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下,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档案化保护为纽带,将这些璀璨的文化明珠串联起来,共同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长卷。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意见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3(1).

  [2]周耀林,吴化.数字人文视野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5):123-129.

  [3]王巧玲,朱建邦,谢永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的生产特性及其治理需求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2):56-61.

  [4]刘婧.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的模式及启示[J].山西档案,2021(2):35-45.

  [5]薛领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河南马街书会为例[J].兰台世界,2023(3):18-22.

  【作者简介】刘青(198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