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8:22:38被阅览数:34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齐 李玉静
摘要:文旅融合发展为档案馆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拓展文化休闲功能成为新时代档案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梳理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理论基础,并从服务理念创新、资源开发模式转变、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升级、多元协同机制完善等方面,系统设计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拓展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档案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文旅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化时代已经到来。如何使档案信息资源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并更好地服务社会,是当前档案工作者亟须关注的重大课题。档案馆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其本质职能之一就是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在文旅融合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为深化档案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寻求档案文化发展的突破点、创新点,档案馆需主动拓展文化休闲功能,通过创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等途径,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档案文化价值论证、文化休闲档案的开发、档案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研究则侧重于对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内涵界定、功能实现路径、服务质量评价等层面的探讨,研究内容相对具体但缺乏理论深度[2]。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大多立足于档案馆自身视角,关注档案文化属性及其休闲利用潜力,对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趋势下档案馆如何找准功能定位、拓宽服务领域的系统探索尚有欠缺,亟须在文旅融合的宏观视野下,以服务创新为核心,多维度、立体式地探讨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实现路径。
鉴于此,本研究拟在梳理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从创新服务理念、转变资源开发模式、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协同机制等方面系统设计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档案馆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发展现状
1.1 内涵界定
所谓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是指档案馆立足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公众社会劳动之余,以有偿或无偿方式提供各种文化活动或产品,满足公众精神愉悦和素质提升需求的公共服务。从概念内涵看,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的提供主体是档案馆,服务客体是社会公众,二者在一定环境空间中进行互动并实现价值共创。档案馆需综合运用馆藏资源优势、专业能力和文化感召力,主动挖掘档案的休闲属性,开发文化产品,策划趣味活动,吸引公众参与互动,从而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有效传播档案文化,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
1.2 特征解析
区别于一般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和寓教于乐的特点 [3]。首先,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提升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品质,而非政府“资政”和学术研究。其次,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过程兼具休闲性和教育性,注重激发公众兴趣,创设轻松环境,将档案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有趣的文化体验中。再次,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涵盖展览、讲座、鉴赏、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且强调个性化定制。因此,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可视为一种蕴含档案文化、感受休闲娱乐的体验式公共服务。
1.3 发展现状
通过对国内各级综合档案馆官网调研发现,目前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形式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主题档案展览、知识讲座、夏令营活动等,但普及程度不高,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起步较早,形式更为多样化,除常规的展览、讲座外,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如“档案之夜”“时光之旅”“档案嘉年华”等,且注重线上渠道拓展以及与媒体机构、文创企业的跨界合作,树立了文化休闲导向的公共服务新理念。面向未来,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档案馆需进一步创新服务,增强供给,以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休闲需求。
2 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理论基础
2.1 顺应时势:文旅融合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当前,文化和旅游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支柱性、先导性地位日益凸显。文化为旅游注入深层内涵,旅游为文化搭建传播平台,二者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档案馆作为承载民族记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需顺应文旅融合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档案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拓展文化休闲功能,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档案工作的历史使命,又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推动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要立足自身,更要放眼全局,在更高、更宽、更深的角度中找准档案事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主动作为,优化供给,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新时期文旅发展的时代洪流。
2.2 唤醒记忆:档案文化资源的休闲属性凸显
档案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原生性、历史性记录,凝结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档案的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证据固化、信息查考等方面,而且蕴含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天然的教育属性。首先,从档案内容来看,无论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档案,还是记录名人风采的人物档案,抑或是凝结民俗风情的地方志档案,无不彰显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时代印记,唤醒着人们尘封的社会记忆,能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培育其文化认同,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其次,从档案形式来看,电子档案、音视频档案、口述档案等新型载体形式的出现,为档案文化资源的休闲化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4]。因此,深入发掘档案文化资源,激活历史,唤醒记忆,创新开发档案的观赏游憩功能,是文旅融合语境下拓展档案馆功能的现实路径。
2.3 对接需求: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的价值取向
档案虽历久弥新,但档案馆要真正发挥其文化休闲功能,还须紧扣新时代公众多元化休闲需求这一时代命题。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公众的休闲消费需求呈现出重视文化内涵与个性化需求的趋势。档案馆应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供给,在满足公众求知需求的同时,引导公众从档案中感悟历史、体验文化,在身心放松中获得文化滋养。具体而言,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要注重与公众间的互动共享,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创设沉浸式体验,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促使公众对历史反思、对当下审视、对未来憧憬,实现公众与档案文化的双向价值激活,这既是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逻辑起点,又是其不懈追求的价值旨归。
3 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路径
3.1 以人为本:强化需求导向的服务理念创新
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有效拓展,关键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功能拓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一方面,档案馆应秉持开放、共享的服务价值观,主动走近公众,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偏好,并据此优化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档案馆要注重分众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创新,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等特点的群体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的文化休闲服务,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譬如,可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针对学者群体开设档案文化专题讲座,针对老年群体策划“记忆博物馆”项目等。总之,只有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才能使档案文化休闲服务真正吸引公众、打动人心。
3.2 活化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开发模式转变
档案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档案馆要主动革新资源开发利用理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策划转变,积极开发档案的多元价值。其一,创新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模式,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档案资源活化为沉浸式体验产品,增强互动性,提升吸引力。如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宪法的诞生》实景互动剧,让观众在现场重温宪法诞生的历史瞬间[2]。其二,探索跨界融合的档案文创开发模式,充分挖掘档案的艺术审美价值、纪念收藏价值、时尚创意价值等,与旅游商品、艺术作品、时尚产业跨界融合,开发极具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文创产品。
3.3 打造精品:创设主题鲜明的文化休闲服务场景
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游览,更强调文化内涵与精神享受。档案馆应立足馆藏特色资源,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精心设计文化休闲项目,策划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场景,引领公众在参观体验中感知历史、解读文化。比如,英国国家档案馆推出“博伊尔十诫”特别展览,结合馆藏手稿,复原这位科学巨擘的科研生活场景,吸引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科学精神。又如,上海市档案馆开发的“弄堂记忆”项目,构建了“人、档案、档案馆”之间的智慧互联,通过展示老房子、老物件,再现民国时期上海的市井生活情景,唤起公众的城市记忆。因此,主题化、品牌化、特色化的文化休闲项目开发,是档案馆提升自身文化吸引力、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3.4 线上线下融合:优化服务渠道的一体化发展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成为文化服务的大势所趋。档案馆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将数字化应用视为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新契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具体而言,线下场景需利用场馆空间开展各类沉浸式档案体验项目,增强公众体验的现场感;线上则依托网站、APP 等,开发虚拟展厅、在线课程、交互游戏等数字化服务产品,为公众随时随地提供文化休闲体验。如深圳市档案馆的《古籍寻游记》纪录片,利用 VR 等技术,构建汉代边塞场景,设计劈柴、射击、喂猪等交互动作,让公众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古代边塞生活。因此,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既能有效拓展文化服务辐射半径,又能增强用户粘性,是档案馆优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必由之路。
3.5 多方联动: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运营机制
文旅融合发展是多方联动的复杂业务流程,单靠档案馆一己之力难以为继。档案馆应树立“服务共治”的理念,积极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协同推进文化休闲功能拓展。首先,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主动对接文化和旅游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借助宣传、交通等部门渠道,扩大服务辐射面。其次,深化行业协同机制,联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实力。再次,加强社会机构间的合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与数字文化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创新应用,与旅行社、餐饮、住宿等企业合作丰富旅游服务链条,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服务联盟。
4 结语
本文立足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聚焦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这一前沿议题,在厘清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内涵、梳理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文旅融合驱动下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服务、资源、产品、渠道、机制等维度系统设计了功能拓展的实现路径,形成了一个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文化休闲功能拓展“路线图”。
总体而言,拓展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价值理念,激活馆藏文化资源的休闲属性,提供个性化、沉浸式的主题文化体验,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运营机制,推动形成文化引领、多业态联动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未来,档案馆应加强与文博机构、科研院所、文创企业的深度合作,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模式、产品、体系方面的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休闲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林,高杰.档案馆研学的价值与推广:基于公共图书馆的经验启示 [J].山西档案 ,2024(2):59-61.
[2]苏君华,宋帆帆.价值共创视角下档案馆文旅融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4):91-100.
[3]周林兴,邹莎.文旅融合时代档案馆研学旅行服务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1(3):65-72.
[4]冯宇松,胡阳,王芹.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名人档案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山西档案 ,2022(5):134-142.
【基金项目】2024年度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调研项目研究课题“石家庄城乡建设中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4dyyb19)。
【作者简介】王齐(1993—),男,汉族,安徽阜阳人,河北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有机更新;通讯作者:李玉静(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文化、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