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8:17:07被阅览数:36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兴为
摘要:立足信息生态视角,系统分析了信息时代档案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环境的变化与适应、信息主体的互动与反馈、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因素共同塑造了档案文化生态系统,影响着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优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环境、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政策等构建档案文化生态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信息生态;档案文化生态;信息资源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人类活动轨迹的原始记录,是人类文明的记录和缩影。档案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具有文化属性,又具有生态属性。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对档案文化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明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档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切实提升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档案利用环境,简化档案利用程序,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文化需求”。
档案文化生态研究是档案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将生态学理论引入档案文化研究,有助于从整体、系统、动态的角度审视档案文化发展,科学把握档案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为推动档案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指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档案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侧重于理论探讨,缺乏对影响档案文化生态现实因素的系统分析。
鉴于此,本文立足信息生态视角,从信息资源、技术、环境、主体、政策等方面入手,力图系统揭示信息时代下档案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信息生态与档案文化生态的理论基础
1.1 信息生态的概念与特征
信息生态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F.W.Horton于1978年提出,主要从环境视角出发解释信息的流动与作用。之后,该理论发展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分析框架,强调信息环境、信息主体和信息本体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并不断得以优化。其中,信息环境提供系统运转所需的规则与载体;信息主体则是活动的推动者,依托环境识别信息本体,通过生产、组织、传播等活动开发信息本体,架起本体与环境之间的桥梁;信息本体作为活动基础,为信息主体提供素材和资源。这些要素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信息生态的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多样性、协同性等特征[1]。
系统性是指信息生态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要素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彼此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动态性是指信息生态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系统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演化。开放性是指信息生态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能够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更新[2]。多样性是指信息生态包含信息、人、技术、环境等多维异质性要素,系统行为和功能呈现出复杂性。协同性是指信息生态的良性运转依赖于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环境等的协调配合,主体朝着共同目标协同演化。
1.2 档案文化生态的内涵
档案文化生态是将生态学理论引入档案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档案文化生态可以理解为档案文化现象及其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关注档案文化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成、传承和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档案文化资源,即档案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档案文献、档案资料、档案信息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档案文化资源是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结构分布等直接影响档案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是档案文化主体,即档案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包括档案工作者、档案利用者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档案文化主体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推动档案文化生态的繁荣发展。
三是档案文化环境,即档案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人文环境。档案文化环境为档案文化提供生存土壤,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档案文化的发展走向。
四是档案文化机制,即维系档案文化生态良性运转的动力和规则,包括档案文化传承机制、档案文化创新机制、档案文化共享机制、档案文化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档案文化机制有助于协调档案文化生态各要素的关系,实现系统平衡与永续发展。
2 信息生态视角下档案文化生态影响因素的辨析
2.1 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传播
信息资源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档案文化生态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传播直接影响档案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了档案文化的丰富程度和层次水平。海量的高质量信息资源可以为档案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另一方面,信息资源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方式也影响档案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快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为更多人利用,从而提升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技术是塑造档案文化生态的关键变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向档案领域渗透,为档案管理与服务带来革命性变革。技术赋能档案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技术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展,提高资源整合与揭示水平;二是技术支撑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催生出在线检索、智能推荐等新型服务;三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拓宽数字展览、虚拟体验等互动渠道。
2.3 信息环境的变化与适应
信息环境是孕育档案文化生态的外部土壤,制约着档案文化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走向[3]。从纵向看,信息环境经历了从印刷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演进,档案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深刻变迁。从横向看,信息环境表现出开放、共享、多元、泛在等鲜明特点,档案文化生态也呈现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一方面,开放、共享的信息环境促进档案文化走向公众视野,从而参与社会文化互动。另一方面,多元、泛在的信息环境对档案文化认同提出挑战,传统档案文化地位面临威胁。
2.4 信息主体的互动与反馈
档案文化生态是多元信息主体互动的复合系统[4]。档案工作者、档案利用者、社会公众等不同主体,处于不同的生态位置,履行不同的生态功能,相互之间形成复杂的信息互动与反馈关系,共同影响档案文化生态的演化方向。档案工作者通过档案管理与服务,直接塑造档案文化形态;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与反馈,影响档案文化的内容与服务导向;社会公众通过档案认知与参与,影响档案文化的社会基础。
2.5 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信息政策是规范和调控信息活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等成文制度的总和,对档案文化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一方面,信息政策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引领档案文化的发展航向。另一方面,信息政策从微观层面规范档案文化建设各环节的行为活动,如档案管理、档案服务、档案利用等,为档案文化活动提供基本遵循。
3 信息生态视角下档案文化生态构建的路径
3.1 优化信息资源,夯实档案文化基础
提升信息资源质量是优化档案文化生态的关键。要强化档案收集与管理,须从源头上把好档案形成关,突出档案收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不断丰富档案文化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综合运用信息推送、知识发现等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档案文化资源效用;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揭示、关联利用和融合集成,促进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档案文化服务效能;重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制定科学完善的数字档案管理政策,建立健全以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为核心的档案资源管理与持久访问机制,定期开展数字档案的稽核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迁移、转换等措施,有效降低技术变迁带来的风险,确保档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2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创新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文化发展赋能增效。加快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海量档案数据中蕴含的知识价值,辅助档案工作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大幅提升档案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档案文化产品,创设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文化体验新场景,拓展档案文化传播渠道,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模式,进一步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借力数字技术平台,依托“互联网+档案”模式,打破时空界限,构建功能完备、开放兼容的线上档案文化服务平台,促进档案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关联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惠民的档案文化服务。
3.3 适应信息环境,完善档案文化生态
顺应信息环境变化,优化档案文化生态布局。树立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档案业务流程、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档案文化发展理念向开放、融合、创新、共享转变,档案文化发展模式向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变;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强化档案部门与党务部门、政务部门、科技部门等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贯通、高效协同的档案文化工作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档案工作者、档案利用者等多元主体的生态位和利益诉求,完善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创新互动模式,营造互信互利、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档案文化生态关系;强化安全意识,完善档案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筑牢档案数据安全防线,提升档案数据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档案文化生态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3.4 发挥主体作用,构建档案文化共同体
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强档案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档案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的交叉复合型培养,引导档案工作者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档案文化服务供给,拓宽利用者参与渠道,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功能多样、形式灵活的档案文化交流平台,畅通利用者的意见反馈渠道,积极回应利用者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档案利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文化认同感;加大对档案文化的社会宣传力度,综合运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和话语方式,广泛宣传档案文化的独特价值,普及档案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档案文化素养,营造爱档、用档、建档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公众广泛参与档案文化建设,在档案征集、整理、研究、利用等环节引入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起推动档案文化生态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3.5 完善信息政策,保障档案文化生态
加快健全档案文化法规政策,优化制度环境。立足新发展阶段,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须加快推进档案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进程,加强档案法治供给,提高档案的法治化水平,使档案工作走向全面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制定中长期档案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框架下,立足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评估机制;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档案文化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开放等各环节的配套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的政策合力,推动档案文化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建立健全档案文化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满意度测评,加大对档案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动态调整优化,持续增强档案文化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档案文化生态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
[2]秦喜亮,田虹.数字技术背景下企业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仿真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J].情报科学,2024(3):174-182.
[3]聂云霞.基于场域理论的档案馆文化生态位重构[J].档案学研究,2023(2):20-27.
[4]马晴,魏扣,郝琦.档案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6):20-25.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752)。
【作者简介】王兴为(1976—),男,汉族,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城市、生态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