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策略

发布时间:2024-12-05 08:31:42被阅览数:35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蔡梦虹

  摘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档案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基于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解读,分析其对档案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并提出一系列创新发展策略,包括创新服务理念、强化资源开发、构建多元协同服务生态、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夯实发展基础等。新时代档案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需要持续推动档案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关键词:档案文化服务;档案服务转型;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档案服务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驱动的数实共生新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我国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意见》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部署,为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档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历史、服务社会、教育公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积极推动档案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对于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档案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档案文化服务转型升级是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档案文化服务的新要求

  1.1 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档案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聚合共享

  《意见》提出,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为依托,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档案资源应积极与其他文化资源展开横向联合,打破条块分割,在资源整合共享、服务集成创新中发挥独特价值[2]。档案部门要统筹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深入挖掘档案文化内涵,提升资源颗粒度,构建特色档案文化资源库。要主动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对接,促进元数据互通、检索互联,推动档案数字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聚合共享,助力中华文化数据库宏大工程。

  1.2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意见》要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丰富线上文化服务和产品。档案馆应基于数字技术,创新打造线上数字档案展、虚拟体验项目、线下智慧化展厅等,实现线上线下档案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3]。档案部门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改造并提升传统服务方式,实现对馆藏档案文化资源的沉浸式展示与在线式服务。通过搭建云上档案馆平台,开发特色数字化产品,优化线下体验空间布局等举措,为公众提供全天候、多渠道、个性化的档案文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供需匹配的服务新格局。

  1.3 加强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数字化供给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构建文化内容数字化生产体系、传播体系,提升文化数字化供给能力。档案部门要加强软硬件一体化建设,注重档案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4]。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知识服务平台等建设,为档案数据高质高效流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档案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布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前沿数字技术方法,创新资源加工生产流程,提升数字档案文化内容的供给质量与效率。

  1.4 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发展新兴数字文化传播业态

  《意见》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鼓励文化文物单位、文化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态,打造文化精品。档案文化要主动顺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推动档案文创产品向数字化、高精尖化升级[5]。档案部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开发馆藏档案文化内涵,开发具有高颜值、强互动、沉浸感的数字文创产品。此外,与数字内容制作平台、电商平台等加强合作,跨界开发优质档案文化IP,培育档案文化创意、网红打卡、数字出版等新业态,推动形成线上线下多场景消费的良性传播生态。

  2  档案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策略

  2.1 创新档案文化服务理念

  档案文化服务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工作导向,持续完善档案文化供给。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挖掘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特点,完善细分受众画像,超前谋划精准服务举措;创新服务载体与传播渠道,依托新媒体矩阵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兼具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的线上线下一

  体化服务模式,让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档案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档案文化服务数字化应贯穿资源、平台、传播、消费等全流程各环节,以数据思维重塑服务流程,激活服务创新的内生动力。坚持数字化生产导向,依托元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优化数字档案资源加工处理流程,创新资源组织与语义关联方式,为档案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利用奠定基础;坚持智能化应用导向,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问答、个性化推荐等新型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交互式档案知识发现服务;坚持数据化管理导向,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感知不同渠道的用户行为数据,为服务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档案文化资源的聚合开放共享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要完善档案开放利用的政策规范与评估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档案;构建中国特色档案文化资源知识库,统筹利用分散在各地的优质档案,通过知识关联、主题集成、多维展现等手段,形成系统完整、特色鲜明、便于利用的数字档案文化资源集合;打破档案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壁垒,加强横向联合,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档案数字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与一体化利用。

  2.2 强化档案文化资源开发

  要充分认识数字化在提升档案文化资源质量、扩大社会效益方面的战略意义,深度开发馆藏文化内涵。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分阶段推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争取用较短时间实现馆藏档案文化资源数字化全覆盖;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档案文化资源文本挖掘、情感计算等业务,深入解析档案价值内涵,推动数字化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向知识服务转变;聚焦重大主题,系统梳理档案文化资源,策划推出系列精品档案文化专题库,集中展现档案价值,传播档案文化。

  档案部门要深刻认识数据要素价值,强化数智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档案数字资源加工利用的智能化水平。建立数字人文实验室,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将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引入档案领域;研发智能辅助编目、自动语义标引等工具,提高档案数字资源深加工效率;应用OCR、语音识别、多模态融合等技术,盘活多媒体档案文化资源,实现图文声像资源的一体化利用;推动大数据分析在档案服务需求感知、用户行为挖掘等环节的创新应用,为精准服务奠定基础。

  档案文化服务要厚植知识内涵,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迭代升级,用知识的力量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服务。充分运用本体构建、知识抽取等技术构建档案知识组织体系,合理描述档案语义网络;发挥多源异构的档案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文献档案、口述档案、实物档案,关联相关的馆藏图书、文物等,凝练档案核心知识元素,揭示事理脉络;重点围绕具有鲜明本地特色、时代特征、专题特点的档案,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主题档案文化知识库。

  2.3 构建多元协同的服务生态

  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文化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联动。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成立跨界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权划分;开展联合采集、捐赠等活动,共同充实优质档案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平台对接,建设检索互联、资源聚合的一站式文化大数据服务中心;策划跨界文化展览、体验活动等,实现展陈互鉴、服务互补。

  面向多元社会主体延伸服务触角,是创新档案文化服务模式的重要着力点。要主动对接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档案文化研究开发、档案文化教育培训、校地共建数字人文基地等活动,培养复合型档案文化人才;与数字内容制作企业合作,引入先进技术成果,打造精品数字档案文化产品;与文旅部门协同,深度挖掘红色档案、名人档案等资源,开发富有吸引力的档案文化旅游IP。

  档案文化建设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定期征集档案,丰富馆藏资源;搭建众创众筹平台,鼓励公众参与档案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行档案文化志愿服务,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公众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服务精准度。

  2.4 推进档案文化数字化场景应用

  基于沉浸式展示技术打造线下文化体验空间,是创新档案文化体验的重要路径。要利用VR、AR、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档案展厅,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档案背后的历史文化;推广智慧化档案阅览系统,利用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技术辅助用户检索利用档案资源;完善无障碍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

  档案部门要主动迎合数字时代下公众的新期待,加快发展线上化、移动化的档案文化服务。要建设虚拟档案馆,基于Web3D、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展厅,实现优质档案文化资源全天候、跨地域共享;完善移动端服务,开发档案文化服务APP,提供在线检索、预约、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档案文化服务的掌上触达;创新网上互动交流模式,利用云直播、云讲座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在线讲解答疑活动,增进公众对档案的了解。

  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档案文化要素的产业化水平,培育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等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精心设计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创产品,如档案日历、文献复制品、动漫游戏周边等产品,提升档案文化的时尚感和生活化程度;探索与出版、影视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深度开发档案文化核心IP,孵化精品图书、纪录片、网络文学等形式的作品;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文博会等渠道,促进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

  2.5 夯实档案文化数字化发展基础

  数字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实现资源互联互通、深度利用的关键所在。制定统一的档案数字资源元数据采集与加工规范,形成科学规范的档案文化数字资源一致性描述与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制度,为档案数字文化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开展档案数字化标准的宣传培训,指导各级档案馆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标准统一、质量可控的良性发展格局。

  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快构建与档案文化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广揽海内外高层次档案文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加强档案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优化继续教育体系,实施全员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重点加强人员数字化思维、数字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档案文化数字化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构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规划机制,系统谋划中长期发展蓝图,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形成前瞻性、整体性、持续性的发展布局;完善项目论证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评估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把好立项关口;强化项目过程管理,精准把控项目的进度、质量、经费等关键要素,确保其规范有序推进。

  3  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式。该战略不仅关系到文化遗产的保存,而且关乎文化认同与国家形象的重塑。而在这一过程中,档案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档案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和传播档案文化,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而且能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提升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外,需要解决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问题,形成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共同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通过档案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我们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还可以增强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文婷钰,耿志杰.习近平文化思想下红色档案文化建设的逻辑、意义与实现进路[J].山西档案,2024(2):77-83.

  [2]任越,袁蕾涵.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趋向、困境及实践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6):10-16.

  [3]袁蕾涵,任越.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构想[J].山西档案,2024(3):19-24,32.

  [4]周林兴,张笑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的建设导向与发展进路[J].档案学研究,2024(1):20-27.

  [5]刘怡瑶,李姗姗.档案事业现代化视域下档案馆服务价值共创机制与路径[J].山西档案,2023(6):70-77.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习近平关于教育公平重要论述及广东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3GXJK048);韩山师范学院第五轮校级研究平台“潮文化智慧媒体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编号:PSB211203);2023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教学质量项目“《公共关系传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文件号:粤韩师教〔2023〕100号 )。

  【作者简介】蔡梦虹(198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播学、包括媒介、文化与传播、品牌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