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08:26:35被阅览数:25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澹台嘉孜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深入分析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与新要求,从四个方面提出创新艺术档案资源教育应用的路径,进而阐述艺术档案资源教育应用能够促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艺术档案资源教育应用的要义在于坚持艺术档案的体系化、融合化、数字化发展,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应向守正创新、彰显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变革、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的方向变革。
关键词:艺术;艺术档案;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艺术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发挥高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创新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之情。此外,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艺术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趋势,需要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艺术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使命,而且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也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大有可为。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艺术档案资源是记录办学发展历程、承载学校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艺术档案资源在服务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1 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1.1 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一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交叉性特征日益突出。艺术领域的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需要艺术工作者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新媒体艺术、生物艺术等跨媒介的新型艺术形态层出不穷,呈现出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艺术创造者与科技从业者协同创新的新态势。在跨媒介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者需要借助其他学科汲取创作灵感、创作方式和材料,大胆运用多学科的思路、媒介和方法。这就要求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要突破学科界限,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驱动下,艺术创作、传播、消费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2]。一方面,“人机协同”成为艺术创作的新趋势,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例如,可以利用算法辅助艺术构思,用机器学习优化艺术创作,甚至出现了由人工智能自主创作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这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创作主体的新思考。另一方面,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艺术消费日益便利化、碎片化、沉浸化。大众不再是艺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互动、二次创作的主动参与者。艺术欣赏方式从静观式向参与式、体验式转变。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艺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生的科技素养培育,持续探索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2 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也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的灵魂。高校要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把创造之精神贯穿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要求艺术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把握时代脉搏,感通人民之心,用生动的艺术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此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本国本民族,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努力创造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二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从历史文脉中汲取丰富养分,高校艺术教育才能焕发时代光彩,彰显文化自信[3]。高校要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培养时代新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艺术档案资源教育应用的创新路径
2.1 系统整合艺术档案资源,建设特色资源库
从历史维度看,艺术档案忠实记录了高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历程,是校史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艺术档案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反映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从价值上看,许多艺术档案都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承载着高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核。但目前高校艺术档案资源整合不够,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梳理,面向高校育人需要进行整合,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档案资源库。例如,可以按照不同艺术门类进行分类,建设音乐、美术、舞蹈等专题资源,以及围绕艺术教育的重大事件、代表人物、标志性成果进行资源组织,彰显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积淀。
2.2 创新应用手段和途径,开发体验式应用产品
高校要主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创新艺术档案资源的应用手段和途径,开发沉浸式、体验式应用产品,增强育人吸引力。高校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将艺术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开发网上展厅、数字博物馆等线上产品,使师生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档案资源;利用VR、AR、M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情景式、沉浸式档案体验项目,充分感受艺术档案的魅力。高校还要注重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创新应用场景,制作艺术档案微视频、电子书等移动端产品,实现碎片化、社交化传播。例如,开发艺术档案线上主题游戏、知识问答,开展线上技能培训、创意大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感悟。
2.3 构建“三全”工作格局,拓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艺术档案资源教育的应用不能仅限于档案部门,要主动对接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一是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推动档案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度融合。例如在教学环节,可开发艺术档案资源素材库供教师使用,将优秀艺术作品、先进事迹等融入课堂案例;在管理服务环节,可将艺术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德育实践活动。二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发挥各方合力。例如成立以档案部门牵头,教务、学工、团委、图书馆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邀请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师生互动、群策群力的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档案整理、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2.4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校校协同、校地协作
艺术档案资源教育应用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借助外力打造协同育人生态。高等院校之间可建立艺术档案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优质资源互通、协同开发利用。联盟成员可定期开展工作研讨、项目合作、资源互换等活动,整合多校力量打造精品项目,扩大应用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艺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艺术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合作,共同举办主题展览,用艺术档案讲好地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类、设计类企业合作,依托档案资源开发文创产品,让档案“活起来”;邀请知名艺术家开展档案作品解读活动,传承大师深邃的艺术思想。
3 艺术档案资源教育应用促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 深化艺术通识教育,涵育人文素养
高校艺术档案不仅记录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还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利用高校艺术档案资源,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涵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在艺术通识教育中应用档案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脉络,领悟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感悟中华美学精神,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具体来说,可以筛选艺术档案中不同时期、不同门类的经典作品,开设艺术通识课程,系统讲授艺术发展史,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发展规律;组织学生参观艺术档案展览,亲身感受档案背后的历史文脉,接受艺术熏陶;围绕重要历史事件、杰出艺术家,举办档案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艺术前辈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
3.2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创新人才
当代艺术呈现出综合性、交叉性的发展趋势。艺术创作中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艺术工作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善于借助其他学科开阔视野、催生灵感。高校艺术档案资源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元素和人文内涵,是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宝贵资源。要发挥艺术档案的独特价值,围绕档案素材设计跨学科课程体系,打造交叉学科平台,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创意火花。例如开设相关主题课程,筛选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档案作品进行赏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依托档案资源建设艺术与心理学、艺术与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项目合作,孵化创新性成果;举办“艺术+X”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跨界融合,创作出科技感和艺术感兼具的新颖作品。
3.3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深化实践应用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要主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德艺双馨、学用相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校要整合利用好各类艺术档案资源,与文化企业共建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基于真实项目的案例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创作、项目策划、文创开发等实践活动,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通道。同时,发挥校友资源优势,邀请知名校友开展档案中优秀作品的案例教学,分享创作心得和行业经验,帮助在校生了解行业前沿、把握发展机遇。此外,注重发挥档案资源对艺术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支撑作用,开展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多元合作,推动高校艺术档案的社会化利用,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
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视野
当前,艺术的发展日益全球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在交流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新时代高校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艺术人才,必须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而艺术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独特资源。高校要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优选能够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水准的档案精品,与国外高校和机构开展联合办展等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到国外高水平艺术院校交换学习、参加实践项目,了解异国文化艺术,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支持学生申报研究国外艺术档案资源的课题,引导他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对比借鉴中找到自身的独特定位。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新科技时代艺术之变与艺术教育改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4):166-171.
[2]黄霄羽,田宁宁.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解读[J].山西档案,2019(3):18-22.
[3]高世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探索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3(24):4-7.
【基金项目】太原工业学院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产品设计心理学’课程教育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XJ-KCSZ-201903)。
【作者简介】澹台嘉孜(198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动画设计及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