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生心理档案的分类标准与管理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5 08:15:53被阅览数:62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海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立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角,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的学生心理档案分类编制标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档案管理策略,并将心理档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等实践活动中,力求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教育”的工作体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档案;分类标准;管理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发布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迅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1]。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必要性、内容构成、管理制度等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对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分类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心理档案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档案利用水平[2]。然而,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还存在着内容单一、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3]。鉴于此,本研究拟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切入,重点探讨以下问题: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如何优化心理档案的内容分类与编制标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档案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如何将心理档案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育人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编制应坚持客观、系统、发展、保密等原则,涵盖学生成长的多维信息,实行分级管控与适度共享。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创新预警和服务模式,并注重数据安全与伦理防护。此外,应推动档案管理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将其贯穿于心理普查分析、分层分类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等环节,激发档案的应用活力。

  1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分类编制的原则与内容

  1.1 学生心理档案编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与发展轨迹的重要载体,其建立和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如实记录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避免主观臆断和偏颇。其次,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从认知、情感、人格、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确保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全面立体。再次,高校档案部门要坚持发展性原则,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过程,定期更新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以体现其成长性和连续性。最后,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人员还需恪守保密性原则,在严格的权限管控下合理利用相关数据,防止学生隐私外泄[2]。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心理档案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与伦理性。

  1.2 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框架

  根据心理档案编制原则,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心理档案的基本框架: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个人背景、家庭状况、学习经历、生活方式等影响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心理测评资料,通过定期采用权威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以有效评估其心理适应水平与人格特质。三是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用以反映学生寻求专业帮助的动机、过程与效果。四是重大事件报告,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由心理危机、生活应激等引发的特殊事件及其应对方式。五是个性发展资料,汇总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展现其独特的发展经历与成长历程。综上所述,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能够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档案内容框架。

  1.3 学生心理档案的分级管理与信息共享

  鉴于学生心理档案内容的隐私性和敏感性,在实际管理中,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性质对档案采取分级管理。首先,对于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测评结果、普适性活动记录等非保密性内容,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院系班级等不同层面实现适度共享,便于相关教师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教育引导。而对涉及学生隐私的心理咨询记录、个案报告等内容,原则上交由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专人保管,未经学生本人同意不得外泄。通过实施分级管理和差异化共享,在充分发挥档案育人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心理档案管理策略

  2.1 构建集中统一的心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许多高校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发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档案的电子化采集、存储与检索,极大地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方便了师生的使用和访问。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集中统一的心理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一方面,通过规范的数据接口,将学工、教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导入平台,以减少数据重复采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权限进行细化控制,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不同层级的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这种集约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校能够有效整合多源异构的心理健康数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应用。

  2.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升心理危机预警能力

  海量的学生心理档案数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何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当前,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档案信息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高校可利用聚类、关联、预测等数据挖掘算法,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行为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心理健康发展的动态模型,由此识别心理问题高发的关键节点,自动筛选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3]。同时,对档案大数据与校园网络行为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捕捉学生心理状态的异常变化信号,构建多维度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因此,基于数据挖掘的心理预警机制可实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风险。

  2.3 强化信息安全保护与伦理风险防范意识

  众所周知,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具有较强的隐私性,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的信息安全与伦理风险防范。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技术,防止心理数据的非法窃取和泄露。其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明确岗位职责与行为规范,坚决杜绝数据滥用等违规行为。再次,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心理数据采集环节的伦理审查,以保护学生的知情权、同意权和自主权。最后,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避免对数据结果的绝对化解读,防止给学生贴标签。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做好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既要注重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管理效能,也要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伦理防线。

  3  心理档案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融合

  3.1 发挥心理普查结果的教学改革导向作用

  学生心理档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各类心理测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新生心理普查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学生在适应、人际、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和共性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立足数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还可利用普查数据开展教学效果评估,持续跟踪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轨迹,动态修正教学方案。通过将心理档案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可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焕发勃勃生机。

  3.2 建立心理档案驱动的分层分类辅导模式

  心理档案数据是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的重要依据。然而,传统的心理辅导多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被动介入模式,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难以达到心理健康疏导的理想效果。相反,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精准画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构建分层分类的心理辅导模式。此外,针对处于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档案利用方式。例如,对心理发展较为正常的学生,要注重发挥档案的激励性功能,引导其进一步优化心理品质;而对需要重点关注其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着力提升其心理素质;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要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转介治疗,实现从档案管理到辅导实践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材施教”的优势,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4]。

  3.3 创设基于心理档案的生涯教育长效机制

  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主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心理档案记录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人格特质等,对其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将学生心理档案引入生涯教育实践,能够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明晰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成才观。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师可利用学生个人档案数据,对其进行职业性向测评、职业匹配分析等,为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高校还应构建新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生涯辅导全程化机制,定期开展档案袋评价和个别访谈,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生涯定位与调整,为顺利实现学业到职业的过渡铺平道路。

  3.4 增强师生对心理档案的解读应用能力

  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采集和存储,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育人功能,这就需要各相关主体具备基本的档案解读应用能力。一方面,学校要通过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和学工队伍运用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工作的意识和技能,确保档案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自身的档案信息,正确看待数据所反映的优势及短板,学会利用相关资料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此外,学校还可邀请心理专家对家长开展档案解读指导,增强其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多元主体的通力协作,能够在学校、家庭、个人等层面形成心理档案应用的合力,最大化地挖掘档案的教育价值。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分类标准和管理策略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明确了档案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涵盖学生成长多维信息的内容框架和分级管控策略,阐释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路径和安全伦理要求,强调了将档案管理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科学、规范、安全、智能、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变革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未来,还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跨学科理论整合,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档案智力支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进,马建青.新时代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1):84-88.

  [2]赵琼.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资源体系构建与应用策略[J].山西档案,2024(2):176-178.

  [3]郝颖.基于心理预警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J].山西档案,2019(4):146-148.

  [4]张金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19(3):119-120.

  【基金项目】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智时代高校学生课堂网络闲逛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25-ZDJH-706)。

  【作者简介】刘海波(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