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山故事 谱写兰台新篇 ——黄山市档案馆成为全国档案战线的“模范生”

发布时间:2024-02-22 08:34:09被阅览数:447 次信息来源:黄山市档案馆

  日前,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大会传来喜讯,黄山市档案馆被授予“全国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受到人社部、国家档案局表彰。这是继获评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后,市档案馆在更高水平上进入“国家队”,成为全国档案战线的“模范生”。

  近年来,市档案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倾力打造档案战线“国家队”,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向社会讲述“黄山档案故事”。

  市档案馆以新思路谋划工作,创新设立档案发展中心(档案展览中心),不断推进档案创新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探索建立局馆联席会议、月度调度例会、重点工作集体会商及专业人才共育共享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近5年来,市档案馆开展重点工作会商62次,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督查73次。引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博士驻馆主题实践,开展课题研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近年来班子成员交流面达75%,“85后”青年干部成为中层干部主力军。

  市档案馆突出“具化、活化、发展转化”,呵护记忆遗产。2022年,市档案馆起草并推动出台《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为构建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实现了全省地方档案立法“零”的突破,被《人民日报》等媒体作为“小快灵”立法创新典型案例广为宣传。近年来,市档案馆相继征集珍贵徽州历史档案3万余件(套),总量近5万件套。编制文件级重点档案目录3000条,指导协助各区县征集濒临散失的徽州文书珍品3000余件(套)。成功申报并实施3批次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公开出版的《徽州历史档案与文化丛书》被评为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廉洁文化精品工程。建成“徽州方言语音数据库”,选取83个方言点,采录徽州方言53种,让逐渐消失的乡音得以固化保存。在“徽州谱牒”等4组文书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基础上,省市联动高位推进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2023年9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名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2024年度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市档案馆突出“亲民、为民、服务于民”,真情赢得群众。馆藏档案数字化率90%以上,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政务服务平台、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数据无缝链接,档案查阅只需进“一张网”“一扇门”。近年来,市档案馆累计接待群众1万余人次,查档10万余卷件。推出远程线上查档和远程寄递业务,服务1000余人次。实施改制企业规范化整理及数字化项目,为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提供了原始依据。实施“档案服千企进万家”主题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个。近年来相继引入“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3个长三角档案联展,网上浏览和接待社会各界人士5.5万人次参观学习。推动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市本级获评“好”等次,3个村获评全省先进,平均每年为基层单位和群众700余起矛盾纠纷提供解决凭据。

  市档案馆突出“多元、多样、多重保障”,夯实基础业务。2022年10月,被批准为全国第33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在全省名列前茅。持续推动市直及区县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市县(区)形成“馆室一体、馆际互联、资源共享、跨馆利用”的态势。突出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类档案”的归集、“三重”档案资料的接收,同时注重各类新兴档案门类收存管用,馆藏档案类别涵盖10余大类,达到260个全宗、40万卷。捐赠档案成为高频事项,近年来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各类档案资料3000余件(套),照片档案23万多张。紧扣档案安全这个“生命线”,相继实施消防、安防系统改造工程等,切实提升技防物防和档案基础保障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市档案馆将继续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踏实苦干,狠抓落实,为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