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0 08:06:53被阅览数:9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江苏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 顾俊
近年来,江苏省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全省档案部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意识和能力大为增强,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档案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为推进江苏档案工作现代化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025年是两个“五年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江苏档案部门要全面对标“走在前、做示范”的总目标,立足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实际,聚焦建设档案强省,从愿景使命、先行示范等方面整体谋划,明确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努力实现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更加成熟,档案数智发展、科技创新,档案文化、人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目标。
突出健全机制,创新探索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将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构建党管档案、依法治理、局馆协同、社会参与的档案工作新格局,扎实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更加重视档案工作,切实把档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档案工作主体责任,从建立健全档案机构、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责,持续完善档案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健全档案部门“局馆联动、聚力发展”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全省档案工作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常态化协同。
2.完善档案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
依法管档治档是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之计、长远之策。要加大力度完善法规制度,加快推进省市档案管理有关规章的修改工作,实现地方立法与上位法的有效衔接。健全常态化普法学习宣传培训机制,用好江苏省档案人员远程教育平台,不断增强档案工作者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档案工作能力,提升档案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3.积极探索新型档案监管模式
科学有效的监管是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增设“监督检查”专章,在国家法律层面确立了档案监督检查依法有序实施的总依据。要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基层首创,着力加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方式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档案监督指导中的融合运用。
突出系统思维,创新探索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安全可靠的实践路径
实现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建设现代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安全可靠的有效路径。
1.更加注重工作一体化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档案收集保管、服务利用、开发保护等各项业务,使档案工作各个环节互相配合、协同高效。落实《关于推动档案工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方案》《关于推动档案工作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方案》,将资源归集、利用服务等整体考量,实现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有规划、推进有方法、落实有成效,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2.更加注重资源归集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重点,资源归集要做到服务前移,及时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据归口并集中管理,不断强化档案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主动出击,增强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档案资源库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共建。
3.更加注重利用服务
利用服务质量是评价档案工作效果的最直观标尺,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要以利用服务的质量为重要标准,立足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进一步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打破路径依赖,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提供真实凭据、历史经验、记忆媒介、文化源泉和信息支撑。
4.更加警惕安全风险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要立足构建闭环管控的档案安全体系,深化档案安全风险治理,瞄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各流程,高标准推进综合档案馆馆库新建改扩建,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档案安全执法检查,提升档案工作硬件基础和软件配套的安全水平。
突出转型升级,创新探索档案数智发展的实践路径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档案工作、效率、动力深刻变革,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要依托改革创新激活档案工作新动能,不断推进档案数智发展。
1.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数字档案馆(室)是档案数智发展的基础,要继续把高标准建设各级各类数字档案馆(室)作为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统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全省数字档案馆系统互通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围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打造特色品牌。积极部署全省各级档案馆存量档案目录数据汇集工作,建设独立的全省档案目录数据存储、管理平台并完成存量档案目录数据线下汇集,实现档案资源共建共享。
2.聚力开启电子档案管理新局面
全面推动“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档案数字资源高水平管理转变,加快推广应用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工作,加快建立电子档案归档、接收、管理的各类标准,加快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工作国家试点成果的深化运用,助推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实现档案单套制,服务数字化、智慧化。
3.加大科技创新与攻关力度
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着重围绕档案事业发展前瞻性、紧迫性、实用性课题开展科研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保障,规范督促指导,提升科研管理效能。持续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利用好省档案技能实训基地、已立项的科研项目等平台,努力为档案工作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突出活化利用,创新探索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江苏档案工作现代化既要关注技术、设备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要积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1.推动全省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落地见效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苏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以及丰富多样的档案文献,系统保护、传承、开发这些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对增强文化自信、讲好江苏故事、展示江苏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建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会商机制,形成上下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统筹抓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开发,抢救性保护一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建立丰富多元的档案文献遗产传播体系,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2.多措并举打造新颖鲜活的档案展陈
提升主题档案展览的品质是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要把握大局大势,紧扣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着力点、交汇点,超前策划选题,聚合多方资源,提高主题展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立足江苏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档案史料中蕴含的民族智慧、红色基因、中国精神和奋斗力量,让档案持续提供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文化滋养。要积极探索档案展陈新样式,逐步改变传统展陈模式,打造数字展览馆,增强档案展览的新颖感和沉浸感。
3.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向“事业+产业”双轮驱动转变
更加重视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发展档案文化产业,做到档案文化事业和档案文化产业双轮驱动。鼓励各地档案部门尝试创新开发模式,拓宽和提升档案文化功能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逐渐壮大档案产业。
突出素能提升,创新探索档案人才培养使用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必须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在打造适应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干部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1.促进档案干部人才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大量全新课题,需要档案部门领导干部、档案专家人才增强战略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以及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思维等现代化理念。要抓好档案局长馆长教育培训和全省档案“三支人才队伍”的培育使用,创新培养机制,分级分类建设档案人才库、专家库、智库。
2.加强青年档案干部人才能力培养
着眼档案事业长远发展,根据档案工作特性和新录用人员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导师帮带制”,形成业务工作“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帮助年轻人加快成长。加强干部人才一线锻炼实践训练,有计划地选派干部人才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一线历练。同时,浓厚学习的风气、钻研的风气,鼓励大家不甘平庸、不故步自封,争做档案工作行家里手。
3.优化档案干部人才结构
针对档案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干部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合理编制进人计划,科学设置岗位,常态化使用考录、遴选、转任等方式,适时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比选转任、调任等方式增强骨干力量,加快人员增量补充和结构调整,整体提高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以优质人才支撑档案工作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