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0 08:15:17被阅览数:9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辽宁省档案局、档案
近年来,辽宁省档案局、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档案局工作部署和省委具体安排,积极融入数字政府建设,统筹电子档案管理、档案数据治理和档案信息安全,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加快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应用,以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把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1.锚定目标任务,推动取得实效
在国家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档案部门着眼大局、紧跟大势,将档案工作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丰富档案数字资源,推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筑牢档案信息安全屏障,全省档案信息化实施环境持续向好。据年报统计,2023年度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较2022年增长15.01%。完善电子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加强增量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定省级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评价办法,推进高水平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试点建设。省档案馆创建东北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大连大学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制定档案数字资源异地备份管理办法,建立重要电子档案及档案数字化成果常态化备份机制。全省市、县、区综合档案馆以及省直单位的重要档案数字资源在省档案馆集中备份。
2.建立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辽宁省委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发展,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到省档案局、档案馆调研时,就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对14个市和省直有关单位数字化情况进行月调度,并以省委办公厅名义进行通报;电子档案等共性支撑服务、辽宁省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纳入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
在重大活动档案归集、重要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等工作中,省档案局、档案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省档案馆“百人团队”辐射带动作用,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各地区自上而下,将档案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将馆(室)藏档案数字化率和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等作为考核重点,推动信息化工作开展。
3.服务发展大局,助力能力提升
重点在服务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和人民群众查档上精准发力,聚焦“互联网+政务服务”,围绕“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归档”任务,制定《辽宁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坚持示范引领,开展试点应用。目前,省级平台已具备电子文件归档功能,并生成政务服务归档信息包;省药监局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文件归档通过国家档案局机关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验收;全省115个综合档案馆全部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下一步,辽宁省将积极推进区域档案数字资源共享,简化查档流程、丰富查档方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获得感。
创新引领,应对挑战,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1.积极系统谋划,数字档案馆建设扎实推进
省档案馆立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2013—2017年连续5年集中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实施省档案馆文档一体化系统建设,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纳入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获保障资金1495万元,用于全省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研发了基于局域网覆盖馆藏档案数字资源的数字馆藏管理系统、基于政务外网覆盖省直机关的数字档案室系统、基于互联网面向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的电子阅览室等业务系统。建立了涵盖文书、专业、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等多类型档案数字资源总库,以及红色档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等特色专题数据库。现馆藏应数字化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97%,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
2.探索新兴领域,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数据时代,省档案馆不断进取,深入思考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在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阶段进一步提升档案治理能力水平。探索开展智能化应用,有助于推动档案馆工作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因馆藏数据总量庞大、时间跨度长、结构复杂,人工脱密困难较大,而研究开展档案智能脱密则可以专注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分期分批将海量数据进行标注和分类,按比例选取样本开展模型学习和算法验证,通过机器训练不断提升筛查准确率,档案平均筛准率已达80.36%,有效提升了档案脱密工作效率。截至目前,馆藏全部档案数字资源已完成脱密任务,借助智能脱密系统,共耗时118天,筛出并核实确认涉密档案6628件。省档案馆针对档案开放审核工作量较大的实际,研究开展档案智能开放审核,突破原有人工模式,建立多级敏感词库,构建多维语义理解算法模型,经智能分析得出预测值和敏感度,用于开放审核参考,通过目录给出智能鉴定意见。目前,辅助人工已完成馆藏档案的开放审核任务。
3.构建数据备份策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省档案馆积极编制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严格管控信息化设备,严查密防各类风险隐患,切实担负起网络与档案信息安全责任。建立“两地+两库+三巡检”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全机制,创新构建档案数字资源长期安全保存技术策略,探索在省档案馆本地和位于辽宁东部山区的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分别部署两套保全库,与管理库物理隔离,独立保存。通过制定数据保全策略,实施本地与异地档案数字资源保存库自动巡检,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实时保全、智能巡检、安全管理、科学预警和有效追溯。为适应省内各类档案机构数据快速增长形势需要,积极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模式创新,创建“在线与离线、多套与异质、本地与异地”相结合的备份模式,开展了档案数字资源磁盘、光盘等多种介质多套、异质、异地备份。通过强化档案信息备份管理,着力提升档案数据容灾能力,消除数据遗失风险隐患。
深化应用,拓展服务,推进信息化工作行稳致远
1.规范流程强化应用,完善数字档案馆运行机制
把满足档案馆业务需求、提升工作质量,作为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建设落脚点。在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前,广泛征求业务部门意见,找准业务工作与系统应用的最佳契合点。系统运行后,结合工作实际,对系统进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目前,仅馆内各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就达448项。针对这些意见,省档案馆统筹考虑系统整体运行、数据积累及各项性能指标情况,在确保系统及数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
省档案馆着力推广系统应用,将适于线上办理的业务工作,全部由线下移至线上,实现管理无纸化、规范化。现已运行档案接收、入库申请、环境消杀、内部调卷、查档接待等数字档案馆系统业务流程26项,运行文件办理、经费使用、运维申请、驻馆项目安全管理申请等协同办公系统业务流程45项,电子档案管理业务流程5项。每月梳理数字档案馆运行情况,以简报形式在全馆范围内发布,内容主要包括数字档案馆系统本月新增功能和流程、各部门流程应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情况等,并将其纳入全年绩效考核,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应用频次、范围和实际效果。
2.试点接收长期保管,推进电子档案规范管理
在数字档案馆创建及运行过程中,省档案馆注重电子档案接收及长期安全保存能力的提升,不断加强安全保存能力建设。通过搭建平台、设置功能和推进试点,强化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2022年,应用省直机关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平台,参与指导并试点接收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及省药监局等5家单位的文书和政务服务类电子档案进馆。为确保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电子档案“四性”检测功能,强化档案信息安全管控,实施电子档案数据分级备份。省档案馆承担的电子文件单套归档与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工作,已通过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为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实践范例。
3.数字赋能档案惠民,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渠道
为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期待,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据治理成果应用于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以服务效能提升推动档案利用服务转型升级。依托辽宁政务服务平台手机端“辽事通”App,省档案馆牵头研发“辽宁省档案馆网上查档服务大厅”,集身份认证、查档受理、掌上查档、预约到馆、不见面登记、线上出证、后台管理及百馆联动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查档利用者一号申请、一次登录、一网办理,查询和获取档案更加便捷。利用者根据自身查档需求,通过手机应用足不出户,无需额外提供身份证明即可办理查档业务。系统后台实时监控业务办理状态,有必要到馆办理的事项可自助进行,办理信息通过LED大屏幕在利用大厅全景展示。现阶段,省档案馆及沈阳市浑南区、苏家屯区档案馆及铁岭市昌图县档案馆已纳入该平台,查询内容涵盖涉外婚姻、劳模、大学生派遣、独生子女、退伍军人、企业职工调配、农村建房审批及林权证存根档案及政府公开信息等。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将会有更多的综合档案馆加入该系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实在在解决省内异地查档多地跑、折返跑问题,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社会。
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辽宁省档案局、档案馆将在国家档案局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共进,为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贡献更多智慧,在数据时代共同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档案贡献!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