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7 08:47:51被阅览数:13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林镇才
近年来,福建省东山县档案馆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工作部署,全力做好“迁台记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组织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着力打造特色档案品牌,探索形成“一封信、一本书、一个展馆”的“迁台记忆”档案工作模式,受到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领导批示肯定,并获得2024国家重点档案专项资金补助。
把好“三个关口”,全面提升“迁台记忆”档案管理水平
一是资料收集关。在全省率先启动“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开发和抢救保护工作,联合县委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各乡镇等组建“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工作专班,通过走访、宣传、入户等多种形式挖掘“两岸家书”资源,定期会商研判,对征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归类,做到精准识别。二是信息登记关。对散存于“寡妇村”展览馆、港西村侨台馆等机构,以及散落在台属或收藏爱好者处的“迁台记忆”档案进行信息登记和复制存档,建立档案名录。积极开展征集动员,鼓励引导公众捐赠或通过购置方式收藏进馆。三是档案保护关。组织开展档案修复工作,建立“迁台记忆”专题档案,对已进馆收藏的1133件“迁台记忆”档案开展整理、著录、数字化管理,强化安全保护工作。对暂时未能进馆收藏、登记散存在其他机构和个人处的6000件“迁台记忆”档案,有序开展数字化保存。
做实“三个环节”,全面推进“迁台记忆”档案开发利用
一是资源挖掘。制定《闽台家书故事集》编制工作方案,组织档案专家、台籍学者、高校教师等力量,深入研究挖掘“两岸家书”档案背后的故事,完成《闽台家书故事集》编印工作,包含《一管洞箫的传奇》《半截血手镯》《魂·归》等49个故事,生动讲述档案里的闽台历史记忆。二是平台升级。积极搭建对台文化研究交流平台,筹建“迁台记忆”东山专题档案文献展馆,该项目列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第三十三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让“迁台记忆”档案成为见证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重要载体。展馆从“一桥连两岸”“家书抵万金”“共筑中国梦”3个角度集中展示“迁台记忆”珍贵档案文献资料和闽台家书故事。2024年6月开馆以来,展览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2000人次,其中台胞、台属近600人次。三是档案申报。为提升“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组织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到福建省上杭县档案馆学习“清代民国客家祖地族谱”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成功经验;积极与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对接,设立“闽南师范大学研学基地”,合力挖掘“迁台记忆”档案文化,研究推广闽台家书等学术成果,以东山县“寡妇村”为典型代表的“迁台记忆”档案,目前正在筹备申报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拓宽“三个通道”,全面强化“两岸家书”档案文化功能
一是展览展示通道。为更好推动尘封档案活化利用,东山县档案馆积极组织参加福建省“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记忆库”两岸四城巡展、福建省“闽南批信与两岸家书”展、“海峡两岸一家亲”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联展等大型展览活动,让“两岸家书”档案走出档案馆,走向两岸同胞。二是新闻媒体通道。主动对接新闻媒体单位,做好珍贵档案的拍摄宣传,拍摄《“寡妇村”最后一位亲历者》《东山寡妇村》等系列档案故事视频,留存两岸亲情共同记忆。邀请福建省电视台主播高山和台湾媒体人张孟崇组成两岸评论员,专题采访宣传东山县两岸家书故事。福建东南卫视、福建综合频道等媒体采录东山“迁台记忆”闽台档案故事,策划推出《迁台记忆》栏目;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5周年,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来到东山录制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三是报刊纪实通道。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大力向上推送新闻信息。《中国日报》外文版刊发东山两岸家书故事,《福建档案》《闽南日报》等刊物也多次刊登“迁台记忆”信息和闽台家书故事,东山“迁台记忆”档案的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扩大,有效赓续两岸血脉亲情。
东山县档案馆通过档案的征集保护、抢救修复、资源共享、课题研究、宣传展示、活化利用、交流合作等举措,全面展示“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和“闽台家书”故事等珍贵档案资料,推进“迁台记忆”档案征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积极成效,为促进闽台人文交流提供平台,助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县档案馆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