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背景下欧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5-02-06 08:38:15被阅览数:19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建梅

  摘要:数字时代,运用数字人文理念与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聚焦欧美国家的非遗数字化实践项目,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欧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脉络、总体态势及主要特点,剖析了数字人文项目的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及其在推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我国非遗数字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美经验,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旨在揭示数字人文项目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形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人文研究应运而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性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进一步明确,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由此可见,将数字人文理念与技术方法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有学者指出,数字人文为非遗资源的整合、语义化描述、关联化组织、可视化展示提供了全新思路[1],但也有学者提出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仍主要聚焦于对非遗本体的数字化复制和虚拟再现,而对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播普及相对薄弱[2]。但目前鲜有文献从宏观视角对欧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态势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先进理念、关键技术、实践特点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也较为缺乏。

  1  欧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态势

  1.1 高度重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国家文化战略

  欧美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视其为加强民族认同、传承历史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欧美国家纷纷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以德国为例,德国遗产保护立法权归属地方政府,如柏林制定了《柏林历史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等的具体措施,并将文化数字化作为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2019年,德国启动了国家文化遗产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NFDI4Culture),极大地推动了德国数字人文事业的蓬勃发展[3]。可以说,将非遗数字化保护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是欧美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全面系统开展非遗资源数字化采集与知识组织

  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欧美国家在非遗资源数字化采集与知识组织方面的工作具有系统性与全面性的特点。一方面,欧美国家对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种类繁多的非遗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扫描和转化,全面采集并固化了非遗资源的文本、图像、视频、3D模型等多种数字化表现形态。以意大利为例,“威尼斯时光机”项目利用高速扫描、断层扫描等先进技术,对威尼斯国家档案馆收藏的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进行了系统性的数字化,这不仅确保了珍贵档案文献的长期保存,也为后续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还十分重视对非遗数字资源进行深度的语义标引与知识组织。德国在非遗资源编目与元数据开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针对多语种古籍文献、特殊形态载体等特殊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元数据方案,实现了非遗数字资源的精准检索与融合利用。

  1.3 构建多方协同的非遗数字化长期保存体系

  鉴于非遗资源的稀缺性和濒危性,欧美国家高度重视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工作。为确保非遗数字资源的持久可用与安全管理,一方面,欧美各国制定了明确的数字保存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字保存标准规范体系。例如,德国联邦政府专门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财产保护法》,其中强调要保护“最能承载德国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防止这些文物的流出给德国造成重大损失。该法案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与长期保存要求,并成立数字化保存联盟等专门机构负责推进数字保存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还积极构建跨机构、跨部门协同的分布式数字保存体系。以英国为例,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共同参与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工作。大英图书馆所构建的数字文化平台项目,负责汇聚全国范围内分散的非遗数字资源,提供可靠的数字存储与数据管理服务。

  2  数字人文项目在欧美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2.1成为欧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实践方式

  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持续深入,以项目形式组织开展的数字人文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欧美国家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方式。数字人文项目以解决现实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数字化采集、元数据描述、数据分析、知识挖掘等技术手段,对非遗资源开展系统性的数字化处理与深度开发,进而实现非遗知识的关联化组织与可视化呈现。可以说,数字人文项目是前沿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研究创新性结合的产物,它代表了欧美国家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德国洪堡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历史研究门户网站汇聚了海量的德语区历史档案资源,建立了专门面向历史学家的在线学术交流社区,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专科性数字人文平台,充分体现了数字人文项目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与学术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因此,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人文项目,欧美国家正在不断丰富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的内涵,为传统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2 彰显非遗数字人文项目的显著特点

  通过梳理分析欧美国家的标志性非遗数字人文项目不难发现,这些项目在主题内容、组织模式、实施路径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点。首先,欧美非遗数字人文项目覆盖面广、刻画精细。从建筑、文献、艺术到语言、习俗、技艺,各个领域的非遗资源都被纳入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范畴。其次,欧美非遗数字人文项目强调持续性、开放性、协同性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多年的持续投入,因此,欧美国家不断完善顶层战略设计,建立健全长效资助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欧美非遗数字人文项目注重理念创新和技术引领。通过语义技术、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非遗数字资源的语义化、关联化与智能化水平,为传统人文学科带来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上的革新。

  2.3 凸显数字人文项目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关键价值

  通过对欧美典型非遗数字人文项目的系统剖析,不难看出,数字人文项目在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活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数字人文项目为非遗数字资源的规范化采集、语义化描述、关联化组织奠定了基础。以美国为例,众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数字人文项目,成功建立了国家级的非遗资源知识库,通过构建本体框架与知识图谱,实现了非遗数字资源的精准检索与智能推荐,进而为后续研究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其次,数字人文项目为推动非遗知识的再传播、再普及注入了新动力。例如,由德国考古研究院(Deutsches Archäologisches Institut, DAI)和科隆大学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数字材料互联”项目,利用3D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了两千年前的古城风貌,极大地增强了非遗知识传播的生动性与沉浸感。由此可见,欧美国家的非遗数字人文项目立足于传承创新,融合了资源、技术、服务等多个要素,在夯实非遗数字化基础、拓宽非遗资源利用渠道、推动非遗知识传播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价值,为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智能化、大众化提供了有力支撑[4]。

  3  欧美非遗数字化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3.1 系统审视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初步构建了由中央统筹、地方负责、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体系。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许多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加工工作,建成了一批非遗数字化工程项目,为非遗的抢救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也加大了对数字人文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力度,一批以数字化手段助力非遗传承发展的项目和平台相继问世。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念意识、技术方法,还是标准规范、资源整合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非遗数字化项目的顶层设计亟须加强,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二是数字人文理念尚未广泛普及,传统的非遗“数字化复制”思维仍较为普遍;三是非遗数字化工作缺乏通用的元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不高。由此可见,系统总结并借鉴欧美先进经验,破除制约瓶颈,进一步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是新时期推进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紧迫任务。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非遗数字化理念

  结合欧美非遗数字人文项目的成功经验,建议在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首先,非遗数字化要体现主体性,充分尊重和保护传承人群体的文化权益,通过挖掘整理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特色、生平事迹,维系传统技艺代际传承的深厚情感,唤起民众对非遗价值的认同。其次,非遗数字化要彰显互动性,创新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与方式。可借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数字人文项目的做法,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与在线编辑,开展基于众包模式的非遗口述历史、传统工艺重现等数字化实践,充分调动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再次,非遗数字化要通过利用沉浸式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为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非遗体验,并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非遗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3.3 推动非遗数字化的工作范式变革

  数字人文理念的引入,为非遗保护实践提供了全新视角。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成功实践表明,非遗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数字复制,而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工作范式变革。对此,建议从理念、方法、平台、服务等维度系统谋划,推动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实现范式转型。首先,应树立资源整合理念,加快打通保存在各级各类文化机构中的非遗档案数据,统筹文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多元资源,形成战略协同、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其次,应创新数字人文方法,积极运用语义分析、知识抽取、实体链接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非遗资源描述的碎片化、割裂化困境,推动非遗知识体系的关联化重构与情境化再现。再次,应搭建开放协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化遗产部门共建共享数字人文实验室,集聚跨学科、跨领域的优质资源,为非遗数字化项目的孵化实施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白洁,马嘉悦.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J].山西档案,2022(6):74-80.

  [2]王丹,王红红,颜祥林.国内档案学界数字记忆研究的兴起、发展与展望[J].山西档案,2022(3):177-186.

  [3]徐璐瑶,陈建.数字人文视阈下德国阿罗尔森档案馆档案众包项目探析及启示[J].山西档案,2023(3):87-96.

  [4]司雯,蒋冠.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模式[J].兰台世界,2023(3):41-44.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数智时代山西省外语智慧课堂生态系统构建与应用”(项目编号:2023YY3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大数据时代外语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项目编号:J20231457);山西省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智慧课堂与高校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SXSKLY2023SX0051);太原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大数据时代外语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项目编号:Jg02348);山西省教育科学2024年度规划课题“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构建大学英语智慧教育生态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GH-240090)。

  【作者简介】王建梅(1979—),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太原学院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