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大文旅背景下档案馆职能的拓展与深化

发布时间:2025-01-26 08:22:42被阅览数:18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孙嘉悦

  摘要:在大文旅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实现“五位一体”目标定位开辟了新途径。档案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机构,理应积极参与红色研学活动,这既是档案馆拓展社会教育职能的现实需求,又是深化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从文旅融合出发,系统分析了档案馆参与红色研学的职能拓展与职能深化。

  关键词:大文旅;红色研学;文旅融合;档案馆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旅融合的新背景下,红色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同时催生出红色研学这一新兴模式。研学旅行旨在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红色研学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路径。以研学形式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让青少年走进革命历史现场,感悟革命精神,培养其家国情怀。

  档案馆集中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珍贵档案,是记录红色历史、保存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档案收藏机构应主动作为,推动优质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开展红色研学有助于档案馆进一步发挥好育人功能、践行好社会责任。

  1  大文旅背景下档案馆参与红色研学的职能拓展

  1.1 档案馆“五位一体”目标定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国家档案局提出,要将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档案馆。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档案馆履行文化教育职能的重要依托。档案馆藏有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和红色记忆,具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资源优势。在红色研学中,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有利于从根本上夯实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位。

  首先,红色档案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弥足珍贵、感人至深。利用研学引导青少年走进档案、触摸历史,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对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大有裨益。其次,红色研学是档案馆强化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抓手。将红色档案资源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是连接校内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尝试。通过鲜活的体验式教育,档案馆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效用,凸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定位。再次,红色研学有利于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开展研学活动有助于让更多青少年与公众认识、了解、亲近档案,学习档案文化,感知档案魅力,从而提升档案馆及档案事业在大众心中的认知度。

  1.2 研学旅行为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开辟新途径

  研学旅行作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为档案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开辟了新路径。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档案服务的受众群体。传统档案社会教育服务形式如展览、讲座等,受空间、时间等因素制约,覆盖面有限。而研学旅行以其体验性、互动性强的特点,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依托研学旅行,档案馆可以将档案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到青少年中去。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可以丰富档案社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档案资源蕴含丰富的教育元素,不仅记载革命历史,浸润传统文化,还承载了时代记忆。依托特色档案资源,档案馆可以开发革命传统类、优秀文化类、城市发展类等多主题的研学项目。多姿多彩的研学内容,能为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选择。此外,研学旅行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活动形式设计方面,档案馆可以更多地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以沉浸式、参与式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拓展传统档案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1.3 红色研学契合档案馆文化育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

  红色研学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与档案馆的属性特点高度契合。档案资料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轨迹,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始终把传承优秀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作为重要使命,积极开展档案文化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

  在红色研学活动中,档案馆能够多维彰显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就具体实践而言,档案部门可利用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精心组织展览、讲座、现场教学等多元化形式,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引领青少年深刻感悟革命精神与信仰力量。同时,档案馆应充分发挥其丰富的专题档案资源优势,包括名人档案、科技档案、城建档案等,在多维文化熏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档案部门还需结合研学旅行的特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通过有效整合革命旧址、纪念设施等红色教育阵地资源,科学规划研学路线,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与体验中追寻革命足迹、缅怀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  大文旅背景下档案馆参与红色研学的职能深化

  2.1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 关注学生特点,匹配教育需求

  长期以来,档案馆在开展社会服务时更多采取“供给导向”模式,即根据自身掌握的档案资源和专业优势,自上而下地设计服务项目、开发服务产品[1]。这种模式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导致档案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欠缺。以往档案馆举办的各类展览、讲座等,大多从档案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围绕档案专业内容展开,对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档案服务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不仅制约了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利用,还影响了档案部门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民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档案馆必须实现由“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服务理念革新。这就要求档案馆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精准滴灌,切实提升服务的满意度。就红色研学而言,档案馆要深入调研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故事化、情景化、互动化手段,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研学活动。此外,档案馆还要关注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兴趣特长,开发红色档案解读、革命故事创作、红色经典诵读等特色研学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供给”: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网络

  受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的影响,档案馆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单打独斗”的倾向,跨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造成档案资源开发的碎片化、档案服务供给的低水平重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服务扩容提质。一方面,作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红色研学对服务规模、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靠档案馆一己之力显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红色研学所需的课程开发、师资配备、活动组织等,既需要档案部门的大力支持,又离不开教育、文旅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协同供给已经成为新时期档案馆深化红色研学服务职能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档案馆开展红色研学要广泛链接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构建与红色景区、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馆地、馆校、馆企等多元协作新模式。通过共建联盟、项目合作等方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红色研学服务网络,扩大档案服务的辐射半径和影响力。以红色档案为核心资源,各主体间联合开发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研学线路和研学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克服单一部门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又有助于实现多场景、立体化的红色基因传承。在红色研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过程中,档案馆还要与中小学校加强衔接配合,建立互信互助的伙伴关系,推动红色档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而实现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同向而行。

  2.3 从“扁平叙事”到“数字叙事”: 多维度、沉浸式的研学场景设计

  回望档案馆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口述讲解、实物展示一直是档案馆展示和解读档案的主要形式[2]。这种传统叙事方式虽有独特优势,但在新时代档案服务转型的背景下,也日益暴露出互动性不足、沉浸感欠缺等问题,已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原住民”成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当下,青少年普遍具有获取信息碎片化、参与活动随意化的特征,对线性思维模式的接受度较低。红色研学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更应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拥抱数字时代的传播形态和认知规律。

  当前,数字技术与文化服务的加速融合,为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各类数字化应用的引入,不仅有效克服了档案的时空局限,而且改变了档案被动呈现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档案馆要将数字化理念贯穿红色研学服务的全过程,综合利用沉浸式展示、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手段,多维度、立体化再现红色档案背后的历史场景、革命故事。通过打造沉浸式党史体验馆、革命故事主题数字阅读空间,创设多重感官互动的情景模拟环境,吸引青少年在红色体验中身临其境地感悟信仰的力量。此外,档案馆还可充分运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成果,嵌入游戏化研学元素,开发智能化、个性化的红色档案解读产品,让红色基因学习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2.4 从“浅层开发”到“深度挖掘”: 系统整合资源,讲述动人故事

  档案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但从档案馆现有的红色研学服务成果来看,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主要局限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实物陈列与专题展览阶段[3],档案价值的发掘和传播力度明显不足,尚未真正做到用档案讲故事、用档案育人才。要充分发挥红色研学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档案馆就必须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向档案故事的讲述者转变,着力实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从“浅层开发”到“深度挖掘”的迭代跃升。

  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的关键在于突出红色档案所承载的家国情怀、革命精神和道德力量。一方面,档案馆要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革命主题,系统梳理馆藏红色档案,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地发掘其中所蕴藏的丰富历史细节和鲜活故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一红色档案专题,追寻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脉络,引导青少年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创新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形式,综合运用文学、艺术、影视等多种表现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档案价值、讲述档案故事。例如,利用红色微电影、红色话剧等载体,让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触手可及,引导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5 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 拓宽宣传渠道,重视反馈评价

  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档案理应成为公众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重要窗口。然而,档案部门将更多精力放到对内服务和业务建设上,而面向社会宣传档案方面的意识和投入方面明显不足[4],公众参与档案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亟待进一步拓展。作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红色研学更需档案馆主动利用各类渠道平台扩大影响、争取支持,让红色档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此,档案馆必须加快实现宣传理念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的创新转变。

  一方面,档案馆要创新宣传推广方式,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大红色研学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发布红色研学的活动预告和动态信息,提升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同时,与中小学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加强研学信息的精准投放,不断提高档案的社会关注度。另一方面,档案馆要拓展社会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获得感。创新研学形式,开发个性化、菜单式的研学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反馈和评价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红色研学的意见建议,并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服务举措,不断增强社会参与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唐莘婼,康胜利.功能、路径和策略:论档案馆旅游的实现[J].兰台世界,2023(5):56-59,63.

  [2]周林兴,邹莎.文旅融合时代档案馆研学旅行服务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1(3):65-72.

  [3]冯宇松,胡阳,王芹.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名人档案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山西档案,2022(5):134-142.

  [4]黄霄羽,张一.红色档案赋能文旅融合的现实之策[J].兰台世界,2024(1):21-25.

  【作者简介】孙嘉悦(1996—),女,满族,吉林四平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