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1 08:18:00被阅览数:32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陈琳 陈晓龙 金奕
摘要: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从内容构建、平台构建、应用服务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策略。在内容构建层面,针对档案文献、口述历史、实物环境等多元资源类型,提出系统化的数字化构建策略;在平台构建层面,围绕功能定位、技术架构、元数据标准、系统集成等,提出数字化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应用服务层面,从资源展示、智能检索、虚拟展览、社区参与等角度,探索数字档案资源的创新应用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策略
传统村落档案作为承载村落文化及农村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依据,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众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其珍贵的档案资源亟须抢救和保护。以数字化手段构建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对村落档案进行采集、整理、保存与利用,是延续村落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2],也是切实加强传统村落档案资源保护传承、充分彰显档案价值的有效方法,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探索。李健等[3]通过对内蒙古P市传统村落的调研发现,传统村落档案管理需要从“人文引导管理”向“文化生态复兴”转型,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共生演化模式。王萍[4]则从整体性视角构建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体系,提出要统筹兼顾资源体系、利用体系、保障体系三大板块,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建设、资源整合共享。
本文拟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内容构建、平台构建、应用与服务三个层次,系统探讨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策略,旨在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档案资源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贡献档案学术界的智慧力量。
1 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内容构建策略
1.1 档案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构建策略
传统村落档案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构建是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传统村落档案文献资源种类丰富,包括村志、族谱、地契、账册等,这些文献反映了村落历史变化、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传统,是极具特色的档案。推进传统村落档案文献资源数字化,需要全面调查摸底,系统了解传统村落现存档案文献资源的类型、数量、保存状态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档案文献资源台账和元数据,为后续数字化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档案文献数字化技术路线和标准规范,针对纸质文献、缩微胶片、照片、拓片等不同载体类型,选用适宜的数字化技术设备与参数,最大程度地保证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捕捉质量与原始风貌再现效果。此外,在档案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村落工作人员、村史专家、村民代表的沟通合作,通过座谈、回访等方式,挖掘档案文献资源的背景信息与内在价值,为档案文献资源的深度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1.2 口述历史资源的数字化构建策略
口述历史资源蕴含着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口述历史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转化为永久性的数字档案资源,是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为了构建口述历史资源数字化体系,需要做好调查规划和方案设计,全面了解村落的基本概况、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名人轶事等,筛选确定口述对象,制订口述提纲和采集流程。对少数民族语言、诗歌、谚语、神话等依靠少数民族村民口述的材料,可通过访谈等形式,先将其录制为音视频,再由音视频转化为文字及电子资料[5]。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口述对象的权益和意愿,合理把握口述内容的公开尺度,明确数字化口述档案的使用范围和方式,有助于口述历史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有序实施。积极探索口述历史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开发口述档案专题数据库,创新口述视听产品,将口述记忆融入村落发展和文化传承,以延续村落历史文脉。
1.3 实物与环境资源的数字化构建策略
丰富多样的实物与环境资源是传统村落独特魅力的物质载体,包括传统建筑、历史遗迹、古树名木、特色物产、非遗技艺、人文景观等,蕴含着深厚的乡土韵味与地域特色。
推进村落实物与环境资源数字化,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落实物与环境资源的现状,并科学规划数字化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要综合利用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全景成像等先进技术,采集实物与环境资源的高精度数字信息,以再现其真实场景和细部特征。针对村落中的古建筑、雕塑、壁画等特色实物,可进行三维建模与数字修复,并嵌入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元信息,生动展现其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
拓展村落实物与环境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数字博物馆、虚拟旅游、文创设计等领域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激活传统村落的文化生命力。加强与村落文物资源普查、非遗资源名录等工作的衔接配合,促进多源异构资源的关联与整合,构建立体化的村落数字资源谱系。注重实物与环境资源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定期开展数据迁移、灾备管理等维护工作,确保数字资源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2 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平台构建策略
2.1 功能需求分析与平台架构设计策略
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平台是连接档案资源、管理者与用户的重要枢纽,其功能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是平台构建的关键。为了准确把握平台的功能定位,需要立足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特点,深入分析资源采集、管理、检索、展示、利用等各环节的业务需求,并广泛吸纳档案工作者、研究人员、社区居民等不同用户群体的意见建议。
在明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平台架构设计应体现出先进性、开放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特征。可借鉴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理念,合理划分平台功能模块,提高平台的灵活性和可复用性;嵌入大数据处理模式,增强海量档案资源的存储、检索与分析能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化档案管理与知识发现;预留架构扩展接口,为平台的持续优化与新功能嵌入提供空间。与此同时,平台架构设计还应重视安全防护,通过综合运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水印保护、区块链等多种技术手段,为档案资源提供全方位、可信赖的安全保障。
2.2 元数据标准与知识组织策略
元数据是实现档案资源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的关键,而科学的元数据标准与创新的知识组织策略则是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平台的重要支撑。在设计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的元数据标准时,既要遵循档案元数据国际标准规范,又要立足村落档案资源的多样性、异构性、碎片化等独特属性,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元数据框架体系,细化元数据的核心集、扩展集与应用集,全面增强元数据的描述力与适用性。
在元数据的语义层面,可以探索元数据与知识组织的深度融合,引入本体、语义网等技术手段,搭建语义化的档案资源知识库,挖掘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提升资源的智能推理与发现能力。同时,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多模态的档案资源进行智能化元数据提取,以提高元数据标引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元数据标准的实践应用中,还需要着力提升方案的可操作性,制定配套的业务规范与工作流程,并加强元数据质量的管理与评估,以促进元数据的规范化应用。
2.3 系统开发与集成策略
高质量的系统开发与集成是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平台建设的核心环节,需要以前瞻性的技术路线设计、规范化的开发过程管理,以及持续性的优化改进为保障。系统开发应该积极借鉴现代软件工程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如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等,在提升系统开发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为后续的优化与升级提供便利。系统开发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开放标准,重视接口与协议的规范化设计,为跨系统、跨平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既要全面考虑采集、编目、检索、展示等档案业务需求,也要着眼于用户服务、社区参与、知识发现等创新应用场景,以服务功能的拓展增强平台价值。同时,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智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以技术创新驱动传统村落数字档案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革新。
此外,由于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平台需要与多种外部数据与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因此要本着开放融合的理念,预留标准化的数据对接接口,制定灵活可扩展的服务集成方案,搭建集中统一的API网关,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与价值流通。
3 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的应用与服务策略
3.1 档案资源展示与检索策略
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的展示与检索是数字档案应用与服务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档案价值的发挥和用户体验的优化。
在档案资源展示方面,应体现多样性,探索多元化的档案资源展示模式。综合运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借助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风貌特征和内容要义。同时,设计个性化、交互式的浏览路径,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档案展示方式提升用户对档案资源内涵的认知与理解。
在档案资源检索方面,应以本体知识库、语义索引为基础,融合全文检索、语义检索与可视化检索等多种方式,实现档案资源的多维、立体检索,有助于推进检索的智能化、精准化、关联化。此外,还应嵌入自然语言理解与智能问答技术,让用户能够以更自然、更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同时,还要挖掘档案资源的内在语义关联,构建档案资源的知识网络,实现基于知识链接的关联推荐与智能发现,以拓展档案资源的应用广度与深度。
3.2 数字展览与虚拟体验策略
数字展览和虚拟体验是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创新应用的重要方式,对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应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档案展览[6],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情景再现、交互体验等创意展示方法,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传统村落的发展历程、人文风貌、非遗技艺等特色内容,并嵌入虚拟展厅、网上导览、在线讲解等数字化服务功能,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档案文化体验空间。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传统村落数字档案领域的应用,通过三维建模、数字孪生、全景漫游等技术手段,精准再现村落原貌,多角度展现村落风物,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氛围,使用户能够跨时空、多感官地感知传统村落的历史空间与文化遗产。此外,还应注重数字展览与虚拟体验的策划与创意,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并积极拓展与文旅、教育等行业的融合应用,以赋能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创意开发与活化利用。
3.3 社区参与与共享策略
充分调动社区力量参与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广泛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是传统村落数字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要构建社区参与的机制与平台,鼓励村民、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补充与纠错工作,借助众包、共建等模式汇聚社区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库。其次,要积极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档案文化交流空间,定期开展社区档案日、档案讲座、口述史分享会等活动,搭建起档案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互动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提升社区档案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要拓宽数字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渠道,在确保信息安全与权益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开放获取、知识付费、创意转化等多元模式,推动档案资源向社会各界的精准开放与增值利用,实现档案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还应积极借助社交媒体、分众传播等新媒体渠道,创新档案知识的传播形式,提升社区公众的档案素养,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罗艳秋,王祥峰.传统村落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探析[J].兰台世界,2021(9):108-110.
[2]任越.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实践诉求与现实困境[J].档案学研究,2018(2):79-84.
[3]李健,王运彬.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共生演化模式研究:基于对内蒙古P市传统村落调研的分析[J].档案学研究,2023(3):34-42.
[4]王萍.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体系建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0(1):79-86.
[5]李燕,华林.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研究:以楚雄紫溪彝村为例[J].山西档案,2020(4):147-153.
[6]朱兰兰,王晓霞,王倩楠.档案虚拟展览的策划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以馆藏中福公司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2(2):144-150.
【作者简介】陈琳(198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陈晓龙(1987—)男,汉族,吉林四平人,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空间形态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金奕(1996—),女,汉族,浙江台州人,三亚学院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地域民族建筑保护与文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