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价值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28 08:19:11被阅览数:39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蔡娜娜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程,在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凸显了心理健康档案在其中的基础性地位。阐明了心理健康档案的内涵特点、构建原则和构建路径。重点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价值,并就档案管理利用、工作机制建设、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应用优化策略。展望未来,应立足教育需求,与时俱进地创新档案工作理念和方法,不断深化档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管理各领域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档案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心理健康档案;高校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挫折等多方面的心理挑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公民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此外,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主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关注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中,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基础性工作。心理健康档案通过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测评结果、咨询辅导记录等,系统记录和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变化过程,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预防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档案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的应用价值,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档案内容不全面、管理利用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2]。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档案应用流于形式。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带来新的挑战,传统档案内容和管理方式难以完全适应。有必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科学构建、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形式,创新管理应用模式,充分彰显档案价值,切实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而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仍有较大的优化完善空间。本文拟在梳理心理健康档案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科学构建的原则和路径,分析其应用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涵与构建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涵界定

  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专门档案。它以个人基本信息为基础,通过心理测评、行为观察、咨询访谈等方式,全面采集个体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原始材料,并经过整理、分析形成系统性记录。心理健康档案具有客观性、连续性、个别性、发展性等特点。它真实记录个体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反映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个体心理健康的总体面貌及特殊性,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全面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心理问题与干预情况等,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资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工作部门建立和管理,服务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它与学生的学籍档案、学业档案等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信息支撑。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原则

  1.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心理健康档案构建的首要原则,是保证档案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档案信息的采集、分析必须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依据,采用信度、效度良好的测评工具,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档案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分析解释心理现象要全面、客观,避免武断、片面。

  1.2.2  系统性原则

  心理健康档案应覆盖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包括认知、情感、人格、适应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信息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面貌。档案构建要统筹兼顾,全面系统,避免内容零散化,还要注重挖掘分析不同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机统一、相互印证的系统性档案。

  1.2.3  发展性原则

  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应体现发展性原则,即以发展的眼光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定期采集信息,动态更新内容,呈现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轨迹。档案管理还应是开放的、先进的,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学校的环境变化,应该适时优化档案的内容形式。发展性原则还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构建路径

  首先,构建心理健康档案的基础是全面搜集和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需要利用新生入学体检、信息登记等契机,采集学生的教育背景、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内容,建立基本情况数据库,为后续的心理健康评估、分析提供背景参照。

  其次,需要运用信度、效度良好的心理测量工具,如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类,识别高危人群。测评要坚持自愿原则,采取无记名方式,注意保护学生隐私。

  再次,需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干预过程和效果。对测评中发现的心理问题个案,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咨询要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对心理危机个案进行危机评估和分级预警,视情况进行危机干预;对转介治疗的个案,记录治疗情况。

  最后,心理健康档案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动态跟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完善档案。对特殊群体如学业困难生、贫困生等高风险人群建立重点档案。档案管理还需建立动态更新和妥善封存机制,如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并科学记录。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价值

  2.1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

  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角度搜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运用科学工具测量分析其心理健康水平,并持续动态记录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心理的总体状况。对档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揭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等,为学校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提供客观依据。不仅有利于学校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估教育成效的基线,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心理健康档案在精准施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保证[4]。心理健康档案客观记录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的心理问题等,经过筛查分析,可以较早识别出高危学生,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档案所提供的关于学生成长背景、人际关系、应激事件等影响因素的信息,为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2.2 为预防心理危机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心理健康档案中所记录的学生异常情绪、行为表现等信息,是识别心理问题的重要线索。通过系统分析个体档案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心理状态、适应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判断其心理危机风险等级。档案信息还能揭示学生的应激脆弱性、问题应对方式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据此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升级。基于档案大数据的心理预警机制,弥补了单纯依靠师生报告的滞后性、偶然性,提高了心理危机预防的前瞻性、系统性。

  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及时、恰当的危机干预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信息来源,对提高干预的科学性、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受限于现场信息的缺乏,干预的针对性、有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提供危机个案的重要背景信息,如其生活压力事件、应对资源状况等,为评估危机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完整的危机个案档案,详细记录了危机评估、处置、转归等全过程信息,为后续危机事件的研判处置提供了有益经验。

  2.3 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基于档案的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揭示了学生个体在认知方式、人格特质、行为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生涯规划、学业指导、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对于严谨刻板、不善交往的内向型学生,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同时,着重指导其构建合理的认知方式,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又如针对有压力时易感到焦虑的学生,加强其压力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系统的努力。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发展的完整过程,反映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阶段性特点,是分析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依托心理健康档案对教育实践进行评估改进,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个体或群体档案数据的纵向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学生心理状况的进步与差距,进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典型个案的档案分析,可以总结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后续工作。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路径

  3.1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和利用机制

  档案管理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明确职能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要制定规范的档案采集、整理、统计、分析等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流程和要求。档案的使用必须遵守严格的保密制度,要界定档案的查阅、借阅主体和权限,严禁违规泄露个人隐私。档案管理要体现保密与利用并重原则,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加强合理利用,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

  用制度规范档案使用行为,用流程保障档案使用安全,是档案功能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档案的使用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队伍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要明确不同主体对档案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建立相应的审批程序。例如,心理咨询记录属个案资料,原则上只有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可以使用。利用档案开展学生心理研究,需要经过伦理审查,使用过程要全程登记备案。

  3.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推进心理健康档案应用,需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与学籍管理、日常思政工作等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例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纳入考虑;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关注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依据心理健康档案实施“一对一帮扶”等。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独角戏,需要全员参与、协同配合。要建立健全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教务、学工、团委、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多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例如学业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学习异常学生,可向其心理健康档案管理部门通报信息,判断有无心理干预的必要。

  3.3 依托心理健康档案优化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依托档案优化心理课教学,能使课程更加契合学生需要,教学更加精准高效。高校需要依据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发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还要基于档案大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完善。

  心理健康档案对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或心理医生可参考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时开展谈话;在就业实习指导中,依据学生职业性格特点提供个性化咨询;在社团活动指导中,针对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主题辅导。通过发挥档案的诊断和咨询功能,可使各类教育活动更具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 , 邰杨芳 . 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 [J]. 山西档案 ,2012(3):75-78.

  [2] 张慧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2):99-105.

  [3] 马仁杰 , 殳圣薇 . 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叙事要素的构成及其优化路径 [J]. 山西档案 ,2023(5):5-11.

  [4]冯佳芪,加小双,吴佳佳.叙事转向背景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4):27-33.

  【作者简介】蔡娜娜(198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