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4 08:19:31被阅览数:45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韩广来

  摘要:从高校校史馆建设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校史馆的内涵、特点、功能定位以及建设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梳理归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如在顶层设计、数据基础、应用场景、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最后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校史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校史馆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必须主动融入学校发展大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用好校史资源这一育人元素,讲好学校发展故事,传播好大学精神文化,培育师生爱国荣校情怀。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蓬勃兴起,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全球创新热点和经济增长新引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应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和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持续推进,高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必将全面提速,并深刻影响高校的教书育人和管理服务方式。高校各单位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主动拥抱变革,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让先进技术赋能业务创新发展。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校史工作更要立足新技术应用前沿,深入思考如何用好新技术手段,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推动校史事业提质增效、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1  高校校史馆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校史馆的内涵与特点

  校史馆是集历史展示、文化传承、爱校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设施,是大学精神的物化载体和大学文化的缩影[1]。一般而言,高校校史馆主要收藏和展示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各类文物史料,包括文献档案、实物、照片、音视频等,全面记录学校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办学成就等。

  与其他类型博物馆相比,高校校史馆具有鲜明特点:一是主题专一性,即围绕一所学校的历史展开,体现鲜明的校本特色;二是受众特殊性,主要面向本校师生,兼顾校友和社会公众;三是育人导向性,不仅要呈现历史,更要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培育师生爱国爱校情怀。

  1.2  高校校史馆的功能定位

  一是史料征集与保护。高校校史馆全面系统地征集、整理、保管学校发展各阶段形成的文献档案、实物等史料,确保其完整、准确、安全,为校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校史研究与编纂。高校校史馆以挖掘馆藏史料的价值、深入开展校史专题研究为重要工作,以此形成学校正史、院系史、学科史、人物传记等一批高质量校史文献,用严谨的学术方法还原校史原貌。

  三是文化展示与传播。高校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的展示者,利用展览展示、数字媒体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再现学校发展的峰嵘岁月,普及校史知识,传播优秀校园文化,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2]。

  四是德育教化与情感培育。高校校史馆发挥校史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讲解、互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师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爱校荣校情怀,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3]。

  五是文创开发与传承创新。高校校史馆赋予历史文化以新时代内涵,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创产品,创新校史宣传教育形式,让历史走进师生心里,推动大学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3  高校校史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美誉度。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校史馆建设有助于挖掘和展示学校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多社会资源和支持。

  二是凝聚师生共识,培育大学精神。校史馆是学校的精神家园,通过校史学习教育,可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形成爱校、荣校的共识,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三是服务学校中心,助推内涵发展。校史馆通过加强校史资料的整理研究,可为学校重大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历史依据,为人才培养提供课程资源,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滋养,从而更好地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大局。

  四是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许多高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校史馆通过革命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引导青年学子继承先辈遗志、牢记初心使命,厚植爱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彰显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五是促进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校史馆是校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可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文博机构的交流互鉴,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

  2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2.1  顶层设计滞后,缺乏系统规划

  当前,多数高校对新技术应用于校史馆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顶层设计相对滞后,导致新技术应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认识不到位,即对新技术赋能校史工作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未将其纳入学校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二是思路不清晰,对新技术应用的总体目标、实施路径缺乏之系统设计;三是统筹不到位,技术应用项目多头推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

  2.2  数据基础薄弱,数据整合困难

  数据是新技术应用的基础,高校校史大数据的汇聚整合是智慧校史馆建设的前提。但当前高校校史数据基础普遍薄弱。一是数据分散,校史数据散落在各部门各系统,缺乏统一管理;二是数据标准不一,元数据、接口规范等标准缺失,数据共享与关联困难;三是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有待提升。数据基础薄弱制约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校史工作中的应用效能,数据治理已成为呕需突破的瓶颈。

  2.3  融合应用不足,实际效能有限

  新技术与传统校史业务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推进新技术应用时存在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技术与业务融合不够紧密,实际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是应用场景单一,主要聚焦数字化展示,对资源管理、知识发现、智能服务等方面应用不足;二是业务流程优化不够,新技术嵌入业务流程不深,业务流程再造力度不够;三是持续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应用成效评价和持续优化机制。技术与业务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实效。

  2.4  开放共享不够,协同发展不足

  开放共享是新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但当前高校校史工作的开放共享程度不高,校内外协同有待加强。主要问题有:一是共享意识不强,部门间信息壁垒依然存在,共享动力和信任机制不足;二是开放力度不够,校史数据、系统、服务的社会开放不充分,供需互动不够;三是协同发展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广度深度不够,跨界融合的生态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开放共享的不足制约了多方资源的集聚与协同,影响了新技术应用的整体成效。

  2.5  人才保障不力,队伍建设水平滞后

  推进新技术应用,人才是关键。但目前高校在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一是复合型人才匮乏,既懂校史业务,又懂信息技术,能实现技术与业务融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在校史工作中的可持续应用与创新发展。

  3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校史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与开发利用

  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完善顶层设计,将分散在各部门、各业务系统的校史数据进行梳理、抽取,形成统一的数据架构和标准规范。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史大数据中心,搭建校史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的一体化平台。

  校史大数据中心建设要遵循全面采集、分类治理、分层存储、安全可控的原则。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对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关联、索引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根据数据价值等级和访问频次,分层存储于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等不同载体中,平衡存储成本与效率;同时做好数据分级授权、加密脱敏、备份容灾等数据安全防护[4]。

  3.2  搭建校史云展示平台,创新校史宣传教育形式

  高校校史馆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新变化,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改造提升校史展示传播手段;率先对校史展品、历史照片、音视频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提炼关键元数据信息,运用存储上云方式,打造校史展示云资源库。

  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发基于Web、APP等多种形态的校史云展示平台,24小时不间断地面向师生提供在线观展、互动体验、知识推送等服务,让师生足不出户“云游”校史。进一步发挥云平台这一新的校史育人阵地的价值,对标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习惯和互动偏好,创新展示话语体系,优化展陈逻辑,增加互动元素,吸引师生主动参与校史云平台服务。

  3.3  研发校史智能问答系统,提供精准知识服务

  智能问答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准确读懂用户的各类提问,快速检索后台知识库,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回答,实现“一问一答”的精准知识供给。

  搭建校史智能问答系统的核心是要做好知识工程。首先要基于高校校情,围绕校史、校园生活等主题,选相关的文本材料,包括简史、校志、人物传记、大事记等,组建原始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利用知识抽取算法,从海量非结构化文本中提炼出关键实体(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时间)、关键概念(事件、成就)等结构化知识要素。进一步采用知识表示方法,对提炼的碎片化知识要素进行建模,揭示其内在语义关联,形成层次化、体系化的本体知识库。比如,人物实体可链接其所属部门、就读院系、主要成就等属性,事件实体可链接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影响等特征。

  3.4  应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校史档案的真实性与安全性

  校史档案是高校宝贵的历史记忆,其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管理中,校史档案存在被伪造、篡改、泄露的风险隐患。一方面,要基于联盟链架构,搭建校史档案区块链管理平台。平台由学校档案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等参与方组建区块链节点,运行校史档案上链、共识验证、智能合约等功能。各参与方按照约定的权限规则,通过平台对档案进行登记、发布、查阅、使用、交接等操作,全流程数据同步上链存储。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加密通信、隐私保护机制,为校史档案的传输、存储提供了坚实保障。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可对档案编号、属性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脱敏后上链,即便区块信息被截获,也难以被破解。此外,分布式存储使得档案分散存于多个节点,避免了单点故障风险。强大的容灾备份能力,也为档案管理增添了一层保障。

  4  结语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校史馆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大数据技术可以盘活校史大数据资产,实现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推动校史数字化展示模式创新,构建云上校史宣教新阵地;人工智能可以开启校史智能知识服务新模式,满足校内师生校史知识需求;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校史档案管理提供可信解决方案,确保校史的真实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于梦文,崔浩男.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高校校史馆知识服务优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3(1):63-68.

  [2]张静,李佳亮,孙宝辉,等,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J].情报科学,2019(7):56-60.

  [3]樊树娟.新时期校史馆建设对档案工作的启示[J].兰台世界,2023(12):79-81.

  [4]马仁杰,许茹,薛冰论数智技术浪潮下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优化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3(1):124-131.

  【作者简介】韩广来(1982一),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江苏铁路教育馆副馆长,硕士,研究方向:校园文化。